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閱讀方法


快速閱讀技巧

快速閱讀技巧

當你時間很緊又需要閱讀完相當數量材料的時候, Bert Webb 建議採用二-八法則。
1. 閱讀標題
2. 閱讀簡介(introduction
3. 閱讀目錄
4. 快速翻頁,流覽章節標題和小標題。注意粗體字、不同顏色的字、帶下劃線的字和斜體字。
5. 閱讀圖解、說明。閱讀圖表。
上網時間2011/9/26 10:00





閱讀效率
  
我們所得的知識,根據統計,有一半是從閱讀得來的。閱讀的重 要性可想而知。
  許多學生希望提高自己閱讀的速度。但是如果不明白自己所讀的 ,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不但要提高閱讀的速度,也要加強理解的 能力。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設法提高自己閱讀的效率。
  影響閱讀效率的因素有許多種,我們必須認清這些因素,才能有 效的改進自己的閱讀技巧。


一、眼、唇、舌、喉
  閱讀時,眼必須看,腦才能有所吸收。眼看時,視線或縱或橫的 移動,時作短暫的停頓;腦就在視線停頓的時候吸收眼所看過的文字 。若視線的移動和停頓是平均而有規律的,閱讀的速度就快。但是若 停頓的次數過多,或時間過長,視線又常跳回已看過的或越過未看過 的字句,閱讀的速度就慢了。
  所以要提高閱讀的效率,就應該在閱讀時留心改掉上述的毛病, 而且常常這樣專心練習閱讀。


二、字、詞、句、觀念
  閱讀時應以詞、句和觀念為單位,而不應以字為單位。一字一字 的讀,自然讀得慢。而且每字在一句中的重要性不同,如果同樣的注 意每一個字,就很浪費時間了。在閱讀的時候,應該看整個辭或一整 句,而且只要注要重要的字和辭,只求吸取整句的意或觀念。


三、識字、常識、經驗
  識字、常識和經驗與閱讀的理解力有密切的關係。識字少,閱讀 程度自然低。所以我們應該成注意新字和常查字典的習慣。而且,我 們最好也能進一步的把新字記在小冊子上,時常溫習。
  不過有時候所閱讀的雖都是認識的字,我們卻為自己的常識和經 驗所限,而不能領會其中的意思。所以我們也應該常常把握機會,增 進自己的常識和經驗。


四、閱讀的目的
  閱讀時必須認清目的,才能得到最大的效果。閱讀的方法和速度 與閱讀的目的有很密切的關係。在使用「SQ3R」的學習方法時,「綜 覽」、「閱讀」、和「溫習」三步都包括閱讀。但這三種閱讀的目的 不同,閱讀的方法和速度也不同。「綜覽」和「溫習」由於只注意標 題,因此需使用高速度的閱讀方式;而「閱讀」卻是多次詳細的慢讀 。所以閱讀時應認清目的,然後選擇適當的閱讀方法和速度。


五、閱讀的資料
  閱讀的方法和速度也應依著閱讀資料的性質而定。國語、數學、 英文、小說、歷史書、、數學書、實驗指導、哲學書等的性質各不相 同。我們該用的閱讀方法和速度也當然不同。
  所以閱讀時必須認清閱讀的性質,以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引用

上網時間2011/9/26 10:10



《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原著者為: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與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中文版由郝明義、朱衣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閱讀」長久以來,就是相當令人困擾的一個問題,原因不在於不識字,而在於沒有目的、時間有限、不主動、不思考、不探索、不懂看好書、甚至試圖以多媒體體的聲光效果取代閱讀,而將閱讀視為畏途。《如何閱讀一本書》這部風行已久著作中文版的出現,恰巧可以給我們一些閱讀的啟發與忠告。


在閱讀的層次上,作者認為應該有四種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些層次都是有關聯的。


基礎閱讀,應當在義務教育的求學過中便已經建立,我們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檢視閱讀,進而判斷書籍值不值得深讀。
如果值得深讀,就必須進行分析閱讀,完整的咀嚼與消化這本書,而此時內容大綱的掌握與詮釋內容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有了分析閱讀的基礎後,閱讀的最終目標,主題閱讀便能順利進行了,這時候我們可以以選定特定議題,進行討論與研究,由準備階段進入正式主題閱讀的行列,最後達到閱讀的最高層次心智的成長。


閱讀的自我要求:有許多人閱讀完書籍時,便迅速的遺忘書籍中所提的相關內涵了,這樣的讀書方法是不得要領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閱讀者要自我提出的四個問題,可提供我們閱讀時運用與學習。

    我們要自問:

1整體而言,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些什麼,怎麼說的?

3這書說的有道理嗎?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4這本書和你有什麼關係?


從這四個問題裡,我們不難發現,閱讀時自我的要求實在是太重要了,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進入書本的世界裡而不會無功而返。

   另加說明的是,除了四個自問題目外,讀書筆記或札記的功夫也是不能少的,有些書籍厚厚數千頁,沒有重點標示,沒有筆記或札記的輔助,讀完後,我們是很難回答自我要求的四個問題的。

節錄引用
上網時間2011/9/26 10:30

讀書秘訣SQ3R——有效閱讀教科書的方法


讀書秘訣SQ3R——有效閱讀教科書的方法

很多學生覺得把老師指定範圍內的書念完是件最困難的事。Francis P. Robinson發展了一套簡單的方法:此方法命名為「SQ3R讀書法」。幫助學生能夠更有效率的閱讀教科書;這個包含了五個步驟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準備考試時更得對應手。
SQ3R 是 Robinson(1946)在 《Effective study》 一書中提出的,將閱讀的五個步驟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每個字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
SQ3R代表什麼呢?S代表Survey即綜覽,Q代表Question即發問,第1個R代表Reading即閱讀,第2個R代表Recite即背誦,第3個R代表Review即溫習。概括來說,SQ3R代表學習過程中的五個步驟。以下分別說明:

步驟一:綜覽 (Survey瀏覽)

是指先將我們要研讀的範圍迅速、概略地瀏覽一遍,運用快捷閱覽技巧,了解本書大綱及重點。
(1)整體觀:章節的序(前)言、目錄、標題、圖表、摘要、概念。
(2)抓住主旨 : 注意閱讀第一段及最後一段。因為第一段通常會說明全篇的主旨,最後一段通常是全篇的摘要或總結。
(3)目的:了解內容架構、章節的分法及重點。
建議的作法是:當我們看書時,首先參閱緒論,再次翻閱全書各章標題作一通盤性的整理,其次在各章節段落裡找尋重要的關鍵字及參閱重要的圖解。用個人最大的共鳴心去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與標題之間的關係如何。經過細細的推敲後,常能增進學生們在分析、組織了解新資料的能力。
這是找尋內容大意的過程,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步。因為無論學習什麼,必須先明白大意,才能有系統的詳細學習。

要略略的綜覽一本書,並不算難,只要看序言和目錄便可。在序言中,作者會告訴你他寫書的對象、目的和範圍。看了目錄,你就會知道該書大致的內容和內容排列的次序。如果還要知道每章的大意,你就該看每章的大小標題、繪圖和表格了。

標題是用來標明每段的中心思想;如果你注意大小標題的編排方式和次序,又略讀每段的內容,就可明白整章的大意了。繪和表格常常是用來表達或整段的意思,所以在綜覽時應該加以注意。

提示
翻閱目錄(table of content),把章節大綱瀏覽過一遍。
快速的瀏覽導言(introduction)與摘要(summary)。
瀏覽主要的圖表。
瀏覽主要標題(heading)與副標題(subheading)。

步驟一大約只會花費你五分鐘的時間,但卻能幫助你清楚的了解這個章節所要闡釋的重要觀念和這些觀念之間的關連。

步驟二:發問 (Question提問題)

自發的提出問題,引起好奇心,增加內容的理解力,把篇名、章節標題、及其他關鍵字轉變成基本問題,可以使用5W1H(WHO人、WHAT事 、WHEN時、WHERE地、WHICH物及HOW如何 ),將書本的重點鋪成圖像式筆記。
求學問必須發問。發問使我們認清楚自己要學的是什麼。而且自問自答不但會引起我們學習的興趣,會使我們對所學的特別深刻的印象。自己找出來的答案,總比從別處得來的更易記住,而且記得更牢。

在綜覽的時候,你該問:「主題是什麼?」「作者要說的是什麼?」「作者怎樣證實他的觀點?」「我應該怎樣在報告或論文中利用這些資料?」這一類的問題。如果你現在能訓練自己常常這樣問,將來就會成閱讀時自然發問的良好習慣了。

提示
把書闔起來,問自已:「作者想傳達的重要觀念是什麼?」你可以根據步驟一所瀏覽的印象來回答,讓自已有一個清楚的架構。
把書打開,把第一個章節的標題變成問句,並且寫在標題旁邊,以激發你的好奇心及增強理解力。例如:某一章節的標題是積分技巧,你可以寫下的問題是細胞核是積分技巧有哪些?各類技巧其典型題目的形式為何?
在接下來碰到的每一個標題都是如此做。

步驟三:閱讀 (Read)

透過主動的、批判的閱讀,試著找出質疑處的答案,並將其理解及連貫,了解其來龍去脈。當你碰到某些細節或段落裏的主要概念,有助於解答你所提出的問題,你可以劃重點、做眉批、或用鉛筆做記號以加強印象。
以下是劃重點的原則
善用不同的「文字標註」、「線條」、「記號」等標記,來標記出段落 「主旨」、「主標題」、「次標題」、「關鍵字」、「重要術語」、「重點」,如此將內容結構化、層次化,便於掌握內容架構及往後的記憶。 讀完一個段落後再劃重點。假如邊讀邊劃重點,你後來會發現有些 重點其實並不重要。 不要劃太多重點。 在書上劃太多重點,反而看不出重點所在。原則 上每頁所劃的重點不能超過該頁資訊的百分之二十。有時只註記「標題」或畫「關鍵字」(猶如書籤一般) 來突顯該區段的概略內容,而不全部畫線,反而效果更加複習之時,僅看標題思考內容,思考不出來再詳看該區段文字。用雙線、曲線等把最主要的概念劃出來, 每段只劃一個 最主要的概念,並且只在其關鍵點劃線即可。
假如主要概念分散在 數段,可用1,2,3,等數字加以標示,以利記憶。用單線劃重要細節。通常每段不要劃兩個以上的重要細節,而且只在其關鍵點劃線即可。 對於最重要的概念可在書中空白處用星號「*」加以標示,以利於 複習。
重要的學術名詞的定義可用圓圈或線框註記。
重要的細節如定義、舉例、因果、步驟、比較、特徵等可在書中邊緣處用 「定義」、「例」、「因」、「果」、「步驟」、「比較」、「特徵」等字詞加以註記, 以利查考。 有技巧的劃重點 ,  就能達到猶如做讀書筆記的效果。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綜覽就是其中的一種。但是這裡所指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明白了大意,提出了有關問題以後的詳細閱讀。這樣閱讀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了徹底明白書中的詳細內容,但實際上也常常是為了要答習題,作報告或論文。
所以閱讀的速度不但不能太快,而且還常常要閱讀幾遍才能達到目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這是最長的一個步驟。

這種閱讀最要緊的的是積極。換句話說,閱讀時要緊緊記著自己的目的,積極地尋找自所要的。閱讀時也要特別留意表格、繪圖和用特種字體排印的詞句。前二者常常是簡潔的表達出書中的意思,後者則常常是代表內容的扼要。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必須評論自己所讀的。

對於非科學性的文章,尤其是要小心考慮作者的立場和立論。當你發現所讀的和自己的觀點有衝突時,更應該仔細思考,找出原因。這樣你就會漸漸的培養出健全的判斷力,更不致變成一隻蛀蟲了。

提示
詳細閱讀每一個章節,並且試著回答你在標題旁所提的問題。
把關鍵字或句子用筆標出來幫忙自已複習時容易回想與了解。
在課本的空白處寫下重要觀念的摘要。
在最可能出題的地方做一個記號。
閱讀不再是被動承受,而可以是主動搜尋答案。

步驟四:背誦 (Recite閱讀後的演練)

在你讀完每一節後,用自己的話、文字、思緒來陳述整理出的內容重點、心得和答案,並依狀況適當地於空白處或筆記上建立內容結構綱要、圖表,運用高效記憶術巧妙記 牢,防止遺忘,加深印象,特別是一些不太連貫的資料。
第一次覆述時,可以看著書本跳躍式的重組、重述、回想內容覆述要反覆數次直到能完全覆述、記憶背誦後 ,再繼續下一單元的學習。

背誦就是大聲的背念。當然死背書是無益的。但是背誦自己所理解的功課卻是學習的好方法。閱讀的時候,應該常常背誦要點。考試前溫習,更要多用背誦的方法。背誦使我們在讀書時不致作白日夢,幫助我們緊記學過的功課,也常常使我們察覺,糾正一些自己原有的錯誤觀念。

提示
閱讀完一個章節(section)後,把書本闔起來,練習回答你自已寫在標題旁的問題。
回答問題時儘量用你自已的語詞並且在適當或必要時舉出例子來。
在腦海裡記下一些關鍵字或語詞。

步驟五:溫習 (Review復習)

確保記憶,溫故而知新。特別在學習後與考試前,藉複習將學習心得做系統化整理,確保學習效果。複習時包括你的課文眉批、重點、筆記、綱要與圖表。複習最好在平時定期進行,且持續幾天直到成為長期記憶(沒有達到長期記憶就中斷 , 將前功盡棄) , 更不要到考前才臨時抱佛腳。
複習的步驟 :
首先重讀每章標題,試著依照精讀時整理的內容結構回憶重點, 然後記憶模糊、未理解的部份,對照筆記或原書,再重讀一次。初期採用SQ3R法讀書時 ,  會感覺太浪費時間,但如持之以恆的練習,必會產生良好的效果。當然SQ3R法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因學習材料與學習目的不同做適當的調整。
溫習的過程和綜覽相似。綜覽一章書的時候,是用大小標題來找出整章的大意。溫習的時候,是藉著這些標題使自己把各段的要點重複記憶一遍。第一次的溫習應緊接著前四步的學習過程,這樣要溫習的功課還未遺忘,而且也不多,溫習的時間就不會太長。

最後一次的溫習是在考試之前。這一次要溫習的書很多,而且也必須溫得熟。所以在考試前應預先規定充分的時間來學習,溫習時也應多用背誦的方法;而且在這最後一次的溫習之前,除了第一次的溫習之外,應該還有兩次的溫習。

提示
讀完整章並且做下重要的記號後,把課本裡你所摘要的或標記出來的重要概念重新看過一次。
試著了解這一章(chapter)所要強調的主題與重要觀念及它們之間的關聯。
試著回想或寫下主標題下的副標題,來檢查一下自已是否記得這一章的主要內容。
把每個章節(section)用紙或書蓋住,試著回想這個章節的重點。
把紙或書拿掉,對照看看書上寫的和你回想的是否一樣。利用下表組織您所

閱讀的資訊,記下章節名稱、主標題、副標題以及主要內容,試著說出章節的重要觀念,並找出串連教科書順序安排的理由。


本篇資料參考以下網路,請上網搜尋"SQ3R"
http://student.tnnua.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2&pageID=58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_jhuW426Mo
上網時間2011/9/25 10:15

天主教台灣總修院2011年100學年〈方法論〉課程簡介


天主教台灣總修院2011100學年〈方法論〉課程簡介
哲一方法論        授課老師:趙永吉神父        2011/9/25調整

課程目標

期以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學術書籍與教導學術研究的方法為主要內容。分二階段:
1.      論述閱讀的目的,提供上課、閱讀等技巧,諸如:筆記、時間表、行事曆等,並請學生實際演練。此外,引導閱讀簡介論述《信仰與理性》通諭。
2.      介紹學術論文寫作之步驟方法,並應用相關資源(電腦文書、網際網路、參考書等),以利收集資料及報告論文寫作。

內容說明

引導探討「學科教育」之價值與目的,並簡介學習步驟和課堂聽講、筆記、安排時間等技巧,且依照學術研究程序,順序介紹閱讀專門書籍的方法,特別是哲學的分類與研究方法。
學期內輔以相關工具資源之使用,將理論結合實務,以達學術研究之入門基礎。例如實際演練各項技巧與作業、使用電腦軟體文書作業、網際網路資料搜尋、聯結運用圖書館資訊、圖書(館)之借閱使用方法。
並讓學生進行閱讀與筆記實習,論文寫作的資料收集與製作,包含註釋、參考書目、索引等作業。進而指導修士們按所收集資料,編寫論文大綱,以便將來完成寫作目標。

課程進度表

上學期
2011/09/13 研讀哲學的方法 

2011/09/20 讀書秘訣SQ3R
2011/09/26 閱讀方法
2011/10/03 時間規劃 
2011/10/10 國慶日(放假一天)
2011/10/11 綱要筆記
2011/10/17 司鐸共融 (2011/10/11補課)
2011/10/24 院務會議 (2011/10/25課)
2011/10/25 記憶背頌 
2011/10/31 考前規劃
2011/11/07 複習檢討 
2011/11/14 期中考 (教區聖職年退省)
2011/11/21 《「信仰與理性」通諭》
2011/11/28
2011/12/05
2011/12/12
2011/12/19
2011/12/26 院務會議(2011/12/27補課)
2011/12/27
2012/01/02
2012/01/09 期末考


下學期
2012/2/13《「信仰與理性」通諭》
2012/2/20
2012/2/27
2012/3/05
2012/3/12 
2012/3/19 
2012/3/26 院務會議 (2012/3/27補課)
2012/3/27
2012/4/02
2012/4/09 期中考
2012/4/16 寫作簡介
2012/4/17 新聞記事
2012/4/23 聖召座談會(2012/4/17補課)
2012/4/30 論文寫作
2012/5/07 工具資源 
2012/5/14 資料整理 
2012/5/21 院務會議(2012/5/22補課)
2012/5/22 參考書目
2012/5/28 論文大綱
2012/6/04 注釋註腳 2012/6/11 期末考       




考核項目

課堂之準備、參與程度及作業40%,期中評量30%、期末評量30%

教科書

1.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2000年。

參考書

1.    阿得勒:《如何閱讀一本書》,張惠卿譯,台北:桂冠,1991年。
2.    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台北:校園,1996年。
3.    宋楚瑜:《如何寫學術論文》,台北:三民,1989年。
4.    林顯茂:《小論文寫作秘訣》,台北:大展,1993年。
5.    吳揚道:《怎樣寫作》,台北:中國主日學,1981年。
6.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 論文寫作手冊 第7版》,書林編輯部編譯,台北:書林,2010年,第7版。 
7.   Joseph G.Walter S.:《MLA論文寫作規範》,台北:書林,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