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哲學的方法
哲學的內容非常廣泛,基本上它是要以人的理智去瞭解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哲學不但追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還要將這種道理付諸實行,因此哲學對於人生有一種引導的作用。哲學與實際人生之所以能夠結合,就在於這第二點上面。一般說來,哲學有理論的層次與實踐的層次,實踐是應用的結果,理論則是應用的根據。
研究哲學是有步驟的。第一步要設法弄清楚自己的思想,這是屬於方法論的問題。方法論裹面最主要的科目是理則學。把理則學唸通之後,知道什麼叫做概念,概念如何組成判斷,判斷如何才是真的與偽的,以及如何從事正確的推論,一路下去。
掌握理則學之後,才能進一步去研究知識論。知識論是什麼呢?它研究認識的主體、客體與作用。人在世界上要想認識宇宙的一切、身邊的環境、甚至於我們自己的時候,就有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對象,以及認識的作用出現。知識論研究如何才能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要從正確的思維出發,研究如何才能不被對象所矇蔽。經過正確的認識,發現對象的真正面目之後,就要設法探討:宇宙是什麼?宇宙中的時間是什麼?空間又是什麼?物體的性質如何?因果關係是否存在?這些問題在歷代中國與西方,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因此,我們在研究知識論之後,進一步還要研究宇宙論。宇宙是我們生存的環境,如果我們對宇宙不瞭解,或瞭解得不夠透徹的話,就很難安身立命。瞭解宇宙之後,還要進一步研究形上學。「形上」這兩個字在中國早就有了,易經繫辭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人一旦掌握到形上學的基本原理,下一步就要把這種原理應用在實際人生裏面,因此我們就有了人生哲學。人生哲學範圍很廣,包括一切實踐與應用方面的哲學,像倫理學,教你怎麼樣做一個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人應該如何才能成為一個人;又像美學,教你怎麼樣欣賞藝術品;還有政冶哲學與宗教哲學等,這些都屬於應用哲學的層次。
現象學是研究現象的學問.它的目的何在?在於現象的本質,就是現象的背後的「本質」。所以我們講現象學做為一種哲學方法的時候,是指要透過對現象描述的方法,掌握住現象後面的本質。因此,它是一種探求本質的學問。如何探求本質?要設法描述,描寫你所見到的現象是怎麼一回事,在這描寫的過程裏面,有所謂的「存而不論」。「存而不論」是一種方法:
第一步 就要把主觀的喜、怒、哀、樂化掉。
第二步 要把外在的瞭解或先入的成見去掉。
換句話說:你第一步要把主觀的情感及意願去掉,然後把你所接受到的成見,以及聽別人說如何如何這些外在的知識,也要設法去掉。
第三步 你要設法親自看看事情是怎麼回事,然後再加以描述。這個時候是一個單純的我,面對一個單純的事情,我是一個能思的主體,能夠思考;事物是我的所思、是個對象,我現在面對面看仔細,把這層紗揭掉,直接加以瞭解,加以描述,所以經過幾層的「剝落」或「存而不論」,到最後面對現象本身加以掌握。所以在現象學裏面,基本的方法就是一層層的超脫。你想要認識宇宙本身的實體是怎麼回事,你想要知道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就要先從一些外在的現象超脫。
結論
第一點是「培養思考習慣」。我們平常生活在世界上,對於宇宙萬物總有一種好奇的感覺,雖然說「太陽底下無新事」,事實上每天還是不一樣的,希臘哲學家說:「濯足長流,舉足復入,已非前水。」你把腳伸入流水,當你再伸入的時候,水已經不一樣了。整個宇宙不斷在變動中,人的生命也是一種變動的過程。所以第一步要養成思考的習慣。人是理性的動物,有思考的能力,所以面對任何事情、任何狀況都要先想一想,這種狀況對我有什麼意義?我如何掌握這種狀況,利用這種狀況,使它增加我本身的知識及見解,換句話說,不要把任何東西當做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點是「掌握整體觀點」。你經常運用思考,對於宇宙跟人生的現象加以思考、加以體認加以瞭解以後,就會慢幔發現,宇宙人生不是分割成片片段段的,而是一個整體。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連續的。所以我們聽到一些格言,如「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好像人應該不斷地改革,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沒有昨日的你的話,怎麼會有今日的你呢?所以人應該知道,生命是一個整體。我們為什麼談倫理道德?因為我們應該替過去的、現在的與未來的自己負責。一個人是自由的,就會為他所說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負責任,由責任意識才產生倫理:如果一個人沒有自由的話,就沒有倫理可言了。
第三點是「確立價值取向」我們把生死看成一貫,才能把宇宙人生看成一個整體。掌握整體觀點,就不會讓別人各個擊破,才能建立你的價值取向。許多哲學家和偉大的人物會有定見和遠見,原因即在於此。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捨生取義」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成仁取義之後我就沒有命了。那麼成仁取義比命還重要嗎?這就要靠定見及遠見。他們知道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自己的人格給出賣了。
最後一步是「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這四個字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一個人滿口仁義道德,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樣,這樣的人,不但不是一個哲學家,反而是一個小人。那麼我們如何去檢證呢?用我們的觀察,「聽其言而觀其行」,即使在聽其言裏面還要分辨,怎麼分辨法呢?就是用我們前面所說的一些方法。
引用自總修院〈方法論〉課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