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資料引用自http://web.hku.hk/_jwilam/index.html
一、定義及分類
1.新聞是最近發生的事實的準確報導,此項事實,對公眾具有重要性,為公眾所感興趣。
2.新聞類文體大抵有兩類,一是消息,一是特寫。簡言之,消息可比為電報,要求開門見山,簡要扼明,把要報導的事情說清楚便是;特寫則可比作書信,要求寫得細緻,要注意舖陳、結構,其中的人物及主題都要仔細描寫經營。日常報紙上所看到的新聞,以消息為主,特寫多是消息的後續報導或深入探究。
3.新聞稿是消息的一類,是機關團體的公共關係管道,透過發布新聞稿,向公眾發布他們的消息,因此新聞稿也稱「公關新聞」。新聞稿作為新聞之一,當然也不外是事件的報導,故此我們可以根據事件發生的時間性,把新聞稿簡單地分為兩類:「活動報導」和「消息發布」。活動報導,是對已發生或還在發生的事件的報導,傳播媒介如報章上最常見的就是這種文體;消息發布,則是對將發生或正開始發生的事件的報導,這類文體有較重的宣傳意味。活動報導要更強調發生事件的細節、詳情;消息發布則更需突出事件的價值、意義。無論是報導或消息﹐其公關性質可以有三:一為通告性質的﹐二為旨在宣傳的﹐三為塑造形象;第三類其實與廣告無異﹐不屬討論範圍了。
現在
事實:最新過去←------⊕------→不久未來
報導 ↓ ╰---------┬---------╯╰---------┬---------╯
新聞: 活動 報導 消息
報導 時間 發布
4.由此可見,新聞、消息、新聞稿之關係如下:
新聞{消息{新聞稿(公關新聞)
二、性質及規則
根據上文對新聞的定義,新聞應具有如下的性質及規則:
1.真:「新聞是最近發生的事實的準確報導」。所報導的若有歪曲,甚或並非事實,便是虛構,而不是報導了。因此,新聞報導必須忠於事實,而且還要盡量呈現事實的客觀原貌,不為報導的主觀見解所干擾、左右。──這是新聞報導的真實性原則。
2.新:「新聞是最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失去了「最近」、「最新」這種時效性,新聞變了舊聞,報導便沒有了讀者必須及時閱讀的價值了。──這是新聞報導的新近性原則。
3.要:「新聞是對公眾具有重要性,為公眾所感興趣的事實的報導」。因此,新聞報導不只是事件的敘述而已,它更是對公眾有獨特意義的事件的敘述。報導的事件沒有重要性,讀者也就沒有必須閱讀的理由了。——這是新聞報導的重要性原則。
4.實:「新聞是事實的準確報導」。敘述本來便要明白、具體,含糊不清從來是大忌。因此,新聞寫作當然亦要能清楚勾勒事件的活生生形象,讀者才能從報導中了解事實的情況。——這是新聞報導的可讀性原則。
上述四大原則,以掌握重要性原則最重要,是一則新聞之新聞價值(newsworthiness)所在﹐對新聞寫作的影響也最大。一個成功的新聞稿,關鍵在能指示出該消息對讀者來說重要性何在。因此,消息的重要性,也是新聞稿的主題所在。
三、要素及結構
1.標題:主題
a.定義
標題置於新聞文稿段落之前,通過標題,讀者認識、區別、注意、開始和結束對一則新聞報導的閱讀。標題的目的,就在於告訴讀者息哪些是重要的新聞,誘使讀者去看他所感興趣的消息。因此標題表達的是新聞的主題,揭示新聞報導中最重要、最相關的信息。標題不是由記者所決定,而是由編輯根據新聞稿內容擬定的。
b.結構
1)引題(肩題、眉題):
a)正題的上一行,對正題起引發、烘托作用;
b)往往是正題的概括、話題、原因、背景等從屬於正題的資料。
2)正題(主題、母題、大標題):
a)標題的骨幹、核心,多用粗體大字印刷;
b)用於揭示新聞稿的中心內容。
3)副題(輔題、子題、次題):
a)正題的下一行,對正題起說明、補充、解釋作用﹐是新聞故事內容的概括;
b)往往用於把正題具體化,表達事件的細節和後果。
c.形式
1)正題式:只單獨使用正題,這種形式最常見
2)引主式:正題上加上引題
3)主副式:正題下加上副題
4)完全式:包括引題、主題、及副題,多用於比較重要的新聞
引主式和主副式其實是十分相似的,有時甚至可以互換,不同者是二者對新聞事件中何者更為重要,應突出甚麼事項有不同的看法,這亦是新聞中的重要性原則在起作用。
2.導語
a.定義
1)導語係由英文"Lead"一詞譯來(原本拼作"Leda"),又稱小引、摘要、前言等。所謂導語,就是新聞故事內容之重點所在;要發掘新聞之重心﹐可以自問:這新聞講的是甚麼?這新聞最重要的地方是甚麼?這新聞的重心何在?
2)導語必置於新聞稿的開頭部份:如果新聞稿是短稿,第一句便是導語;若新聞稿是長篇,則首數段合起來才是導語;但對大多數的新聞稿來說,第一段就是導語。導語用字不多(英語新聞稿件要求導語不超過三十五個詞語),但卻是整篇新聞稿最重要的部份。
3)一個好的導語應能做到:一、簡明扼要地概括新聞稿中最重要的事實,揭示新聞稿的主題;二、迅速喚起讀者的注意,引起讀者的閱讀下去的興趣。偶然有些新聞稿不用導語,把最重要的事實放在結尾,叫做無導語結構,但這並非規範新聞寫作的傳統。
b.構成
1)要素:
導語的種類很多,但根據規範的新聞寫作傳統,一個標準的導語應包括下列幾項條件:
a)說出構成一件事情所必須的幾個因素,即傳統所說的「六何」,或所謂「5W1H」:何人(Who)、何事(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何故(Why)、如何(How)。然而,並不是每個導語都要機械地非具備全部六個因素不可,如果其中一何並不重要,便不必寫入導語中;在導語中,只要求寫出重要的因素。
b)事情值得報導,是因為事件對公眾具有重要性,與讀者有所干係,這是每則新聞的特色所在,是讀者所以要看的理由。導語要能吸引讀者閱讀下去,便須指出這則新聞的特色,而加以表現。略言之,可稱此條件為:何干(So What)。很多時便,何干乃體現於六何(尤其是「何事」之中),有時則須另外表明。
c)最後,導語還應該直接指出或暗示新聞的來源,作為事實之根據,以見新聞之非出於杜撰。尤其是一些非客觀的意見,更必須指出出處。此條件可稱為:何來(attribution)。
2)示例
a)下列是一則導語中的典範,由美聯社記者約翰.唐寧於一八八九年三月三十日發布:
「伊莫亞、阿庇亞三月三十日電: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來最猛烈、破壞性最大的風暴,於三月十六日、十七日橫掃伊莫亞群島的結果,有六艘戰船和十艘其他船隻或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島上摔得粉碎,或被掀到伊阿庇亞小城的海灘上擱了淺。與此同時,英國、德國的一百四十二名海軍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在離家萬里的無名高地上,為自己找到了安息的場所。」
1. 何人:六艘戰船和十艘其他船隻;英國、德國的一百四十二名海軍官兵
何事:六艘戰船和十艘其他船隻或翻沉或擱淺;英國、德國的一百四十二名海軍官兵喪生
何時:三月十六日、十七日
何地:伊莫亞、阿庇亞
何故:受到風暴吹襲
如何:摔得粉碎
2. 何干:有史以來最猛烈、破壞性最大的風暴為虐
3. 何來:伊莫亞、阿庇亞來電
這則導語較長,把導語應具備的因素都寫進去了,被認為是要素齊全的範例,一直是新界的金科玉律。
b)下列一則新聞見於香港報章,其導語亦頗合標準:
「沙田獅山公路近世界花園地底一條煤氣管,因駁口位置漏煤氣,煤氣公司派員到場搶修,引致九龍主要道路幹線經獅子山隧道入沙田交通陷於癱瘓,馬會當值醫生未能依時抵達沙田馬場,使到昨日的賽馬要延遲半小時開跑,這是本港賽馬史上,首次因塞車而延遲開賽。」
c.種類
導語要能簡明扼要地概括新聞稿中最重要的事實,揭示新聞稿的主題,以迅速喚起讀者的注意,引起讀者閱讀下去的興趣。導語的種類有二:一是概括導語﹐把要講的資料直截告之讀者﹐記者要考慮的只是選甚麼資料和如何安排而已;二是創意導語﹐不直接迅速陳述消息﹐而是稍為拖延﹐藉此出新聞的新奇性﹐記者要考慮的便是如何通過種種修辭突破概括導語的慣常手法了。
1)概括導語(Summary Lead / Hard-news lead):
如前所述,很多時候導語並不必要把全部六何統統具備,但是對一些主導、重要、構成該則新聞特色的因素,固然不可遺漏,還要予以特別強調。強調的方法是,在構成新聞事情的幾個因素中,選擇一個最重要的,安排在新聞報導的開首第一句,以為突出。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大原則而已,並不是每一則新聞都非如此安排不可;且有時句子結構不容許某些因素排前。但是,對於如何下筆經營一段導語,這原則無疑還是頗有用的。
類別
|
例子
|
何人
|
「一名十二歲男童由於槍傷一個少年,導致後者一度癱瘓,法官因此判他坐在輪椅上兩日,親身體會傷者的痛苦。」
「著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獲瑞典皇家學院頒發本年度的 Crafoord 數學大獎,以表揚他在微分幾何學的成就。」
「阿里山的櫻花經一夜春雨今已怒放,直至下月十日都是滿開時節。此間入山的旅客已增至二百五十人,警局入山登記處日漸忙碌。阿里山兩家旅行社老闆及沿途攤販都笑逐顏開。」
|
何地
|
「蘇澳港將自四月一日成為國際港,以便利台琉貿易,減輕基隆港負擔。省府會議在昨日舉行的第二十五次會議上,通過此案。」
「胡適博士公開演講會改在介壽路三軍球場舉行。時間仍為今晚八時三十分。台大校長錢思亮告訴記者:胡博士演講的入場卷,前昨兩日共發出五千張,原定台大禮堂已不能容納,臨時決定改換地址。」
「三、四、五,三個月內,本省香蕉輸日數量達十二萬五千六百簍,造成光復以來任何三個月的最高紀錄。」
|
何故
|
「圖以高速超越前車,一輛永安貨運公司卡車,在今晨十時翻下通草山公司路長樂村前山坡下,司機二人受重傷。」
「身體過胖或有氣喘病的台北市民,下次再親自到市府逐月繳納戶稅時,會大感輕快。因吳三連市長今晨批准將稅捐稽征處自沒有電梯的市府大廈七樓移至最下一層。」
|
如何
|
「宣佈鐵路工人入伍,可能為遏止法國工潮的最有效辦法。法總理葛義正召集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研究此一措施的效果,聞多數官員均認為此方法安全而有效。」
|
|
「美國自一九八八年首次報導交通失事以來,今天早上十時,發生第一百萬次車禍。肇禍車為紐約樂寧百貨公司所有。這運輸貨車行至第五街時,因煞車不及,撞傷魏斯希米太太,創造了五十四年來第六個圈的紀錄。」
|
|
「中國當局曾嚴重抗議英國廣播公司播映的一套毛澤東紀錄片,指嚴重損害中國人民之感情,但港府的影視及娛樂事務處則批准民運人士劉山青在本港播放該片,並指出,該片未嚴重影響香港與鄰近地區關係。」
|
2)創意導語(Lead with flair / Soft lead):
導語如果具備了應具備的因素,又能突出重點,固然已是好的導語了;但這種導語較常見,有時變得千篇一律,頗為刻板。若要使導語變得具吸引力,因此便得另外要求表現方法,亦即修辭的運用了。試比較下列兩則:
「三十名敗毒嫌犯﹐包括一對正要步入禮堂的新人﹐於星期五晚間的婚宴中被捕。」
「 當婚禮的賓客中包括一批毒犯﹐與五十二名不請自來的便衣警察﹐而承包慶婚酒宴的是一名緝毒官員﹐負責代客停車工作的是警察局長時﹐會發生甚麼事呢?
對於事先完全沒有查覺異樣的新郎與新娘而言﹐星期五晚上的婚禮──一場由州政府和地方警察主導的『熱鬧』婚禮──絕對是令他們難忘的﹐共有三十人當場被捕。」
以上第一則是概括導語的寫法﹐第二則是創意導語的寫法。所有創意導語﹐都要在創意部分之後﹐立刻加以說明﹐讓讀者能掌握新聞之重心。下列各例,是較常見的導語修辭;這種寫法,比較活潑,但也增加了主觀的介入程度,不宜用於嚴肅的報導上。至於以下八種導語,由上而下,主觀程度也愈高:
類
|
別
|
例子
|
焦
點
|
突出導語
|
「毛澤東死了。北京電台今晨二時廣播毛澤東突因心臟病在今晨一時零五分死去。」
|
|
引語導語
|
「『能夠有機會在南極潛水,真像夢境成真一般。原來,南極海裡面的海洋生物,是那麼的豐富!』已有二十七年潛水經驗的王敏幹,第一次到南極潛水,就被南極那豐富的海洋生物所震懾著。」
|
|
懸念導語
|
「被認為是最有希望的中國男子體操隊,在奧運會體操團、全能比賽中連連失,利沒能奪得金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究竟是怎樣輸的,成為人們急於想了解的問題。」
|
|
描寫導語
|
「在一張滿堆著簿冊表格、資料及紀錄簿的紅木沙發桌周圍,坐著四個沉重心事的省府四巨頭,他們於今晨十時集會在省政府祕書長辦公工室,對調整省級公教人員待遇問題,作最後一次討論。這個調整待遇小組的綜合意見,將決定十八萬省級公務員是否可自六月份起,多得個人薪津百分之廿五的津貼。這四個沒有笑容的與會者是省財廳政長徐柏園,台銀董事長張茲闓,民政廳長鄒清之及祕書長浦薛鳳。」
|
評
價
|
設問導語
|
「在經濟不景,罪案頻生的美國,可有人間樂土?有,那就是伊利諾州的克雷斯特伍德;它被譽為全美國管理得最好的市鎮,這裡的治安極好,居民都能夠安居樂業,市政府財政充裕,庫房充盈得可以將部份稅款退給市民。」
|
|
成語導語
|
「『犯罪的得不償失』。美國阿特蘭大城一個卅二歲的黑人馬丁,因在雜誌攤偷了一本價值三元的小書,而被罰鍰十二元。他所偷的書名《犯罪的得不償失》。」
|
比
較
|
對比導語
|
「以往女性往往給人一種柔弱的感覺,閒來只會撫首弄姿、打扮得漂漂漂亮亮,像隻花蝴蝶似的,較粗重的工作,都留給男性去幹;然而,美國佛羅里達州一班女人,顯出九十年代婦女本色,成立了一間全女班建築公司,與男人平分春色,爭一日長短。」
|
|
假設導語
|
「也許你從未聽說過,即使你看見了都不會相信。然而這些奇怪的事物明天就要在中華路三十三號公開展覽了:一隻豬生有五條腿;一個初生小孩的頭比大人的頭還要大;一隻雞像麻雀一樣,用兩隻腿跳著走。」
|
這類修辭導語還有很多名目,如詩詞導語﹑問答導語﹑抒情導語﹑類比導語﹑人稱導語﹑敘事導語﹑神秘導語……等,這裡不贅;總在抓緊新聞故事之新奇處何在﹐然後存乎一心﹐以修辭手法突出之即是。
3.主體
1)結構:倒金字塔式(Inverted Pyramid)
新聞寫作最重要的原則是「相關結構(relevance structure)」﹐即根據So What﹐按事件重要程度──即讀者對此事件的興趣──先後有序地組織材料。這種組織材料的新聞寫作方法稱為「倒金字塔式」。
傳統的規範新聞寫作不同於一般的記事體裁,一般的記事體裁由小而大,先輕後重,愈往下面,內涵愈豐富;但傳統的規範新聞寫作則剛相反,把最重要的事件放在最前,次要的放在後面,再次要的放在最後面,依次類推,到最不重要的放在末段。這種先重後輕,先急後緩,上大下小的方式,形態上看就像一個倒置了的金字塔一樣,如下圖:
倒金字塔式寫作方法能愈早扼要說明事最重要的事實,揭示新聞的主題,其好處包括:
一、便利讀者閱讀,讀者只消看新聞前段,即知事情梗概,有興趣可以續讀全文,沒興趣的不必讀完全篇才知事情全貌;
二、便利編輯擬定標題,編輯只需看新聞的前段,便了解新聞的重點,不必全文通讀;
三、便利排版,即使稿擠,要刪去新聞稿的後段,也不影響新聞稿的完整性。
2)元素:五元素方程(High Fives Formula)
新聞寫作中有一種稱為High Fives Formula的寫作方式﹐頗適用於公關新聞。這方式要求﹐一份新聞稿的開首部分應盡量包括下列五個部分:News, Context, Scope, Edge, Impact等五者。下面所列是對此模式的修改﹐以適用於公關新聞。
a)重心(impact)
也就是So What的明確說明。報導的新聞有何重要性?有甚麼重大的影響?人們何以應予關注?這新聞有何意義?
b)說明(backup)
這是對導語的發展與補充。一份新聞稿的內容,不外下列四者:事件(process)、人物(person)、物件(product)、或策議(proposal)。因此﹐這部分主要是對此四者的補充說明。
1)事件(process):已經安排下來的客觀程序。它是客觀的,因此不同於人物的主觀;它是程序的,因此時間的因素使它有別於物體的非時間化;它又是已經安排下來了、甚至已在執行的,因此又不同於策議的尚在籌謀或只在議事程序中。事件可再細分為以下幾個次範疇:時空、概括、項目、環境、細節、場面六者;愈前抽象成份愈重,愈後具體成份愈多。
時空 概括 項目 細節 場面 環境
2)人物(person):即對人物的描寫報導。這範疇可細分為以下幾個次範疇:主辦、演出、嘉賓、協助、觀眾、受益六者。
人物的分類與關係如下表所示:
嘉賓
↓
主辦→主角→觀眾→受益
↑
協助
3)物體(product):對客體物件的靜態描寫、報導。
4)策議(proposal):這範疇主要是有關意見、籌劃、安排等項目的描寫、報導。
這部分是新聞稿篇幅資訊之細節所在。有些新聞稿以其中一類為主導結構,不涉其餘三者;但更多的新聞稿是幾者的混合。當然,篇幅愈長,所涉及的內容愈多,有關的主要事件範疇也就愈多了。四者之中,較常見的是事件的報導,其次則是人物的報導。
c)背景(background)
背景是指新聞事件的歷史環境和客觀條件,它雖然只是報導的從屬部份,但為了反映事件的發生變化或揭示事件的意義價值,許多時卻有交代的必要。在新聞稿中,背景沒有固定的位置,可根據需要而作靈活安排,但通常穿插在主體之中,有時甚至成為主體的重要部份。一般的背景的材料,可以分為下列三種,此三者都是以時間性來劃分的:
1)環境(context):指與報導事件相互沒有因果的必然聯繫,但發生於同一時空的事件;
2)前事(previous event):發生於報導事件前的事,可能是該事件的動機、起原或條件;
3)歷史(history):比前事發生得更要早的事,它通常不涉及報導事件的直接發生原因,但卻是導致當下主要事件的過去環境。
d)範圍(scope)
報導事件可能是另一更大事件中的一部分而已﹐例如某中學音樂會可能是校慶活動的其中一個環節﹐因此在報導該音樂會時便不能不提及校慶﹐甚至闢一段介紹校慶。這一部分其實是公關新聞的特色所在﹐因為公關新聞不僅是資訊的介紹﹐更多時是對該機關的宣傳﹐由小(某件事件的報導)而大(該機構)﹐醉翁之意不只在酒﹐而是另有目的。
e)發展(edge)
發展是主要事件發展至報導一刻的最新狀況。由於事件的進一步發展可能揭示出事件的好或壞結果,因此這範疇與背景一樣,具有揭示主要事件意義的作用。
1)後果(action):因主要事件引起有關參與者的行動。
2)反應(verbal reaction):主要是有關參與者對報導事件的言語反應,也即是新聞報導常用的引語。注意這範疇不同於消息來源(如:「據某某稱」),消息來源是為使事件的報導更為讀者相信,是屬於主要事件的範疇中;反應引語則是透過借助一些有關人物對報導事件的意見,來突出記者對事件的評價,而又不失客觀;換言之,反應引語,其實是記者提出評論的可靠方法和有效策略。
以上五部分的次序﹐並不固定。一則與行文的自然暢順有關﹐二則與新聞倒金宇塔的安排有關。因此﹐寫一則新聞稿﹐應先考慮新聞稿包括五種元素的哪些內容﹐然後估量各項目對讀者的重要性﹐排列出來。
4.結尾
結尾指新聞稿的最後一段或最後幾句。絕大部份新聞稿都沒有結尾,稱為「無結尾式」,也就是隨主體的收束而收束,戛然而止;但是一些介入性較大的新聞專稿,則亦有不少是有結尾的。結尾宜實不宜虛,以有實實在在的內容為佳。活動報導多於結尾暗含報導者對報導的評論﹐稱「評論式結尾」;消息發布則多於結尾呼籲讀者參與報導事件的呼籲﹐可稱為「呼籲式結尾」。
1)評論式結尾:
評論是報導者對報導事件或明或暗的立場、觀點,這種立場、觀點可以是文化的,也可以是純個人的。文化的立場主要建基於大眾的共同信念上,個人的立場則主要建基於純粹報導一己的態度中;二者很多時候都並無衝突。
活動報導的重點之一便是該已舉辦活動對公眾的意義及價值﹐因此﹐報道者透過對事件的評論,表示報道者對所報道事件或明或暗的立場、觀點便十分常見了。
評論有以下三種方式﹐包括:
a)預期(expectation):預期是指報導者根據一般知識及信念,從報導事件中推導出事件日後的可能發展和影響,從中遂隱含了報導者對報導事件是好是壞的主觀評論;
b)分析(analysis):分析是報導者對報導事件特點、屬性的判斷、指陳;
c)評價(evaluation):報導者就報導事件公開﹑直接地陳述其個人(或其媒體)看法。
因此,預期隱含將來的事件,分析直接判斷事件的本質,而評價則公開評斷新聞事件的好、壞、不幸、有爭議性等。顯然,預期的觀點較為含蓄,較傾向文化的立場;分析固有主觀因素,但不離客觀條件,立場介乎文化與個人之間;評價的觀點較為直接,較傾向個人的立場。
2)呼籲式結尾:
新聞稿(尤其消息發布)目的是告知讀者某事之將發生,它不但告訴讀者此事詳情如何,而且更有一定宣傳意味,請求讀者參與。因此,消息發布之結尾多是交代參與該事件的辦法,或甚至直接地要求讀者參與;因此這種前者呼籲式結尾包括兩部份:方法以及籲請:
a)方法:最常見的方法,如查詢或參加辦法的交代。
b)籲請:籲請是對讀者直接的邀請,如「歡迎參觀」之類即是。
五﹑後文
對公關新聞來說﹐這部分是發布機關與新聞媒體的聯絡方法﹐包括二者:發稿日期與聯絡方法。如:
發稿日期: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一日。
新聞垂詢:香港電台公關部(電視)高珮芬﹐電話:23397766。
六、總結
從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把新聞稿的內容和寫作安排,整理為下列的格局和範疇:
新聞稿
總結 報導 後文
標題 導語 主體 結尾
故事(事) 意義(情)
主要事件 (重心) 背景 範圍 發展 評論 呼籲
事﹑人﹑物﹑議 環境 前事 歷史 後果 反應 預期 分析 評價 方法 籲請
[i] 在一般新聞報中,何人何事常常構成新聞的重心,並且難分輕重;因為任何一件事談到某一個人時,必定也牽涉到他的行為,反之亦然。
[ii] 何時何地與何人何事的情況相似,在構成新聞的重心時,二者有時不易分割。
[iii] 其實所有重要的因素都是或明或暗地與何干有關,但是有時為了特別強調某事的特殊重要性,導語便明白地揭示出該事的特色,並予以突出。
[iv] 背景並不屬於六何之一,但事件從來不是孤立的,它的發生總有其背景;因此要能真正了解一樁事件的全貌和重要性,交代背景往往便是必須的了。
資料引用自http://web.hku.hk/_jwilam/index.html
上網時間 2009/3/3 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