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小組(合作)研究課程進度表

小組(合作)研究

課程進度表

 

訂定範圍、主題

每人書面報告

大綱內容:標題、出處、內容;報告大綱、行事曆進度表

進度表訂定

 

收集資料(圖書館、網路)

編寫書目、筆記

分享討論:分析、討論、檢討(為何有差異!)

確訂主題與大綱

 

初步撰寫

(本文、引文、註腳、前言、結論、參考書目)

檢討

定稿

完成


2008/9/15
2008/9/22
2008/9/29
2008/10/6
2008/10/13
2008/10/20
2008/10/27
2008/11/3
2008/11/10  期中評量  
2008/11/17
2008/11/24
2008/12/1
2008/12/8
2008/12/15
2008/12/22
2008/12/29
2009/1/5
2009/1/12  期末報告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建立有效的讀書計畫表與學習方法


 「建立有效的讀書計畫表與學習方法 」 

 

新學期開始了!而你有什麼新的展望呢?應該收收心,在生活上與學業上都益求精進嘍。我們知道,有許多同學在學業上沒有如自己所預期的表現,其實有極大的原因是由於沒有良好的讀書方法,所以,在這裡,我們提供一些讀書的技巧,各位同學可以試試看,對你的學業成績一定有相當的助益。 

 

什麼是好的讀書計畫表 

怎麼樣善用時間呢?做好時間管理是很重要的!曾經有一個例子: 阿松每天下午四點半放學回家,放下書包、打開電視,一坐就是坐到六點半晚餐時間,吃完晚餐、休息一下之後,媽媽督促阿松趕緊去做功課,這時也已經八點了。但是電視正上演著阿松最感興趣的武俠劇,阿松整個心思都掛念在電視的劇情,無法靜下心來讀書,往往到了該準備上床睡覺的時候,才驚覺到今天的作業還沒做完、隔天要小考的科目也還沒溫習好.. 

時間,是最公平的,因為每個人都只有二十四小時。花同樣的時間,所得到的結果卻不盡相同,這其中除了「讀書技巧」之外,「時間的管理」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般的同學除了在學校時,按照功課表上課之外,回到了家中就放任自己的時間,任其匆匆流逝,除非必須準備隔日的作業或考試之外,幾乎沒有對自己的讀書時間做最有效率的分配,也不知道要從何處下手複習功課。可以想見的是,遇到段考的時候,總是臨時抱佛腳,甚至熬夜好幾天,只為了彌補過去已經浪費的時光,做最後的衝刺。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規劃讀書時間表」囉!將放學後的時間,做充分且有效的分配,讀書時讀書、休息時休息,做時間的主人,不要被時間所牽制! 

 

一、規畫休閒時間: 

在短短的晚上時間,其實還是可以做很多的分配,並且視自己的體力及精神狀況來調適。因此,要先規劃自己的休閒時間,如:剛放學回家時、吃飽飯後、睡覺前。因為,先規劃自己在哪些時候要休息,其餘時間就是讀書的最佳時段囉! 

 

二、訂定每一科的讀書時間: 

每一個科目都有不同的性質,要視其輕重規劃讀書時間表,才能避免因為興趣而對某科特別偏重。並且,要將同性質的科目做時間的錯開,才能讓自己的腦子充分運轉喔! 

 

三、參考學校的功課表: 

學校的排課大多針對每週均勻的分配比重,因此按照學校的功課表來排預習、複習時間表,是最好的方法。針對今天所學習過的功課做複習,並對明天所要上課考試的進度做預習與準備,如此循序漸進、累積實力,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善用課餘時間: 

聰明的同學一定知道,除了已經計劃好的讀書時間之外,利用自己課餘的空閒時間,背背單字、看看筆記,也會比坐在教室裡無所事事更有成就感。 



五、持之以恆、彈性修正: 

不管做任何事,「恆心」都是最重要的。因此,對自己已經計劃好的時間表,只要確實的實行,一定能達到自己預定的理想目標。並且,針對自己的讀書狀況,適時的修改時間或科目,依著自己實行的經驗作彈性修正與運用。 

 

學習方法介紹 

 

一、閱讀能力: 

適當的閱讀方法能大大的提昇學習的速度與記憶,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閱讀的時間及閱讀資料的長短是有效學習的重要因素。一般人常犯的閱讀錯誤是不管閱讀任何題材形式的內容都用同樣的閱讀方法,另一個常犯的認知錯誤是認為閱讀的速度愈快,理解度就會變差,這全然是閱讀習慣的偏差所導致的錯誤觀念。今天如果我們讀的是一本教科書或專業書籍就有一定的程序,會先從引言、目錄到整個內容,瀏覽一遍然後再開始精讀,若為一般書籍或曾經讀過的書籍,即可用 “視野寬度(Visual Span)”的方式,非逐字閱讀而是採用字群的方式閱讀,由於注視次數的減少,閱讀的速度必會大為增加,且一次注視便能將整個意思吸收,遠勝於一字一字閱讀後斷斷續續的吸收。無論是那一種閱讀方法,在閱讀後都能用自己的話把讀過的內容複誦一遍,再經過適當的複習,相信所學的資料必能更靈活的運用。 

 

二、記憶能力: 

很多人認為學習就是記憶的觀念是錯誤的,學習的流程除了要看、要聽、要思考同時也要過濾,之後變成摘要做成筆記,最後才把這些資料記住,因此記憶力是學習能力當中很重要的一環,然而如何將所學資料長時間的記憶,不是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就能達到的。如果在記憶的過程當中能創造出事物間的關聯則能有效且長期的記憶。我們可用思達迪研習法所教的記憶主軸「圖像法」、「聯想法」、「連鎖法」。舉一個例子說明,假設我今天看了一本書,我摘要了以下的重點,郵局、54年、颱風、湖泊、花、天真……….,這些事物中,如何找出他們的關聯性,我們可用聯想的方式,儘量強化自己的想像力,我們可以想到「一個郵局、54聽起來很像 “武士”,郵局裏走出了一個日本武士」;「颱風把他吹到半空中」,接下來「颱風將湖泊的水吹成海浪」、「湖泊上長滿了鮮紅色的花」,天真是一個抽象名詞,我們可以聯想成「一個天真的孩子拿了一束鮮紅色的花」,如此連貫下來,就很容易將重要元素一一記憶起來。除了連結的方式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例如數字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較難記憶,除非覆述過很多遍,思達迪研習法有一整套系統,能將數字轉化成我們腦中已有的圖像,這樣不僅可以記很複雜且長串的數字資訊,而且記起來既輕鬆又有效率。 

 

三、聆聽能力: 

 許多人都有過在課堂上或聽演講時,漏掉重點或是根本沒聽懂的經驗,有時甚至聽錯重點,導致思考方向的偏差。其實聆聽有幾項要點,若能留意則能充分掌握重點,第一在聽講前能將有關主題閱覽一下,不僅能增加了解,同時也能使你對這主題有多方面的看法,獲得更深的啟發。第二在聆聽的過程能時時留意 “提示字” 通常重點會在提示字後出現,如第一、第二、第三、不過、因為、但是、因此、例如、不論如何、同樣地….等等,舉一個例子, “我很用功,但是成績很爛” 重點在「但是」之後。 “我很尊重你的意見,同樣地我也希望你尊重我的意見” 重點在「同樣地」之後。第三採取 “互動式” 的聆聽,選擇應該要知道的重點而不是別人說什麼就照單全收,同時把自己聆聽到的訊息說給對方聽,或是用預期的問話 「某某先生,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的互動可讓聆聽達到更好的效果。 

 

四、作筆記: 

作筆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巧,有些人總是想將演講者所講的話字字句句記下,這樣反而無法集中注意力於聽講的內容,有些人則完全不作筆記,事後再回想時,一些事實資訊已無從回想。我們應如何在聽講時作筆記呢?通常最精簡的方式為記 “關鍵字” ,這樣便能集中注意力聽取大量的演講內容,事後我們可藉由關鍵字引出有關的知識,而關鍵字都是一些顯著的事實,如統計資料、年代、姓名及地點,但也要記得儘量簡縮,例如,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日本人開始撤離台灣” 可記成 “1945、 war II 、日撤台” 。而最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聽講後必須很快的將你記下的關鍵字筆記連結你還記得的演講內容,用自己的話寫出,當然還是以精簡為原則。因為如果不馬上複習的話,你對自己所記下的關鍵字會很快的忘記它原本真正的內容。 


以上參考網路資料

讀書方法


天主教台灣總修院2008年97學年〈方法論〉課程簡介

天主教台灣總修院2008年97學年〈方法論〉課程簡介


課程目標
期以指導學生如何閱讀學術書籍與教導學術研究的方法為主要內容。分二階段:
1. 論述閱讀的目的,提供上課、閱讀等技巧,諸如:筆記、時間表、行事曆等,並請學生實際演練。此外,引導閱讀簡介論述《信仰與理性》通諭。
2. 介紹學術論文寫作之步驟方法,並應用相關資源(電腦文書、網際網路、參考書等),以利收集資料及報告論文寫作。


內容說明
引導探討「學科教育」之價值與目的,並簡介學習步驟和課堂聽講、筆記、安排時間等技巧,且依照學術研究程序,順序介紹閱讀專門書籍的方法,特別是哲學的分類與研究方法。
學期內輔以相關工具資源之使用,將理論結合實務,以達學術研究之入門基礎。例如實際演練各項技巧與作業、使用電腦軟體文書作業、網際網路資料搜尋、聯結運用圖書館資訊、圖書(館)之借閱使用方法。
並讓學生進行閱讀與筆記實習,論文寫作的資料收集與製作,包含註釋、參考書目、索引等作業。進而指導修士們按所收集資料,編寫論文大綱,以便將來完成寫作目標。


課程進度表
9月17日 學習經驗分享
10月1日 讀書方法
10月15日 讀書秘訣
10月29日 研讀哲學的方法
11月12日 期中評量
11月26日 簡介撮要整理方法及《「信仰與理性」通諭》
12月10日 《「信仰與理性」通諭》撮要整理實習I
12月24日 《「信仰與理性」通諭》撮要整理實習II
1月7日 期末評量
2月25日 寫作簡介
3月11日 新聞記事之方法與實習
3月25日 論文寫作之步驟
4月8日 工具資源之運用
4月22日 資料收集與製作
5月6日 參考書目之介紹與實習
5月20日 論文大綱之訂定與實習
6月3日 注釋之意義、寫法與實習
6月17日 期末評量

考核項目
課堂之準備、參與程度及作業40%,期中評量30%、期末評量30%。
教科書
1.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信仰與理性」通諭》,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編譯,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出版社,2000年。
參考書
1. 宋楚瑜:《如何寫學術論文》,台北:三民,1989年。
2. 阿得勒:《如何閱讀一本書》,張惠卿譯,台北:桂冠,1991年。
3. 林顯茂:《小論文寫作秘訣》,台北:大展,1993年。
4. 楊牧谷:《讀書這玩意兒》,台北:校園,1996年。
5. 吳揚道:《怎樣寫作》,台北:中國主日學,1981年。
6. Joseph G.、Walter S.:《MLA論文寫作規範》,台北:書林,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