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4日 星期二
閱讀歷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談閱讀技巧、方法與策略的關係及啟示

談閱讀技巧、方法與策略的關係及啟示
Rayner & Pollatsek (1989)在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一書中,將閱讀視為「從書面視覺訊息中抽取意義的能力」。另外,Vacca, Vacca, & Gove (2000)也提出相似的見解,他們認為「閱讀是人類從書寫文字中獲取語言訊息,並據以建構意義的歷程及行為。」
因此,狹義的閱讀所指的媒材是「書面文字」,並不包括他人的心思或純視覺圖像、物體,而且它不只是「看」文字符號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文字的意義才算閱讀。
既然閱讀是一種對文字理解的過程,運用不同的閱讀技巧、方法與策略的目的,便是為了促進閱讀理解的程度。在目前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國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中,列有以下相關的能力指標(教育部,民89;教育部,民92):
E-1-7 能掌握閱讀的基本技巧
E-2-2 能調整讀書方法,提昇閱讀的速度和效能
E-2-4 能掌握不同文體閱讀的方法,擴充閱讀範圍
E-2-5 能利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增進閱讀的能力
E-3-2 能靈活應用不同的閱讀理解策略,發展自己的讀書方法
如上所列,出現了「閱讀技巧」、「閱讀方法」與「閱讀策略」等三個與閱讀有關的名詞。此三者既然列為閱讀能力指標,必有其重要性的存在。然而,在課程綱要內容內,卻未對這三個名詞定義,或者將它的具體內容提出說明或舉例。因此,許多家長、老師,甚至是教科書的編輯者,只能望文生義,各自解讀了。
此外筆者翻閱相關文獻,發現國內甚少專書或者論文對這三者進行釐清與探討,深覺有必要加以釐清,以免混用,甚至是誤用,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困擾。
■技巧、方法與策略是否有差別?
為了釐清這三個概念在基本語義上是否有異同之處,特別參閱相關中英辭典,分別就「技巧」、「方法」與「策略」三者加以分析。
「技巧」在中文辭典中的意義為「熟練而巧妙的技能;巧妙的方法與技術」。英文字典中,skill則是指「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well, usually gained through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 the ability to use one's knowledge effectively and readily in execution or performance.」。
「方法」的意義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步驟與方式」。英文字典中,method則是指「a procedure or process for attaining an object. / a way of doing something or carrying something out.」。
「策略」的意義為「計畫;有目標的行動計畫」。英文字典中,strategy 則是指「a careful plan. / a carefully devised plan of achieve a goal.」。
根據上面的內容來分析,可以簡單的定義為:
「技巧」是「為達到目的所採用的熟練有效的技能」;
「方法」是指「達到目的的過程與步驟」;
「策略」則是指「有目標的計畫」。
換句話說,技巧強調個別「具體而特定的技術」;方法強調「過程與步驟」歷程的概念;策略則強調「預先的計畫與想法」。
既然技巧、方法與策略有所不同,閱讀技巧、閱讀方法與閱讀策略三者的內涵也應該具有差異性。
閱讀技巧是指「為達到某種閱讀目的所採用的熟練有效的技能」;閱讀方法是指「達到閱讀目的的手段、步驟與方式」;閱讀策略 則是指「閱讀前的計畫,包括選用與組織某些閱讀技巧或步驟」,三者的內容與含義應不相同。整體來看,閱讀方法是一個過程,包含閱讀的許多技巧;但閱讀策略 則是讀者在閱讀之前,預先選擇、組織與決定適切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後,在腦海中所呈現出一份有系統的計畫。頁面之圖表代表三者的關係,至於詳細內容則分述之。
■閱讀技巧
R. J. Martzano & D. E. Paynter(2003)認為基本的閱讀技巧可分為九項,分別是:辨認字母、了解發音、運用發音規則、將字拆解、以上下文推敲字義、利用字首字尾字根推敲字義、辨認句型、提出與回答字面上的問題(literal questions)、提出與回答推論性問題(inferential questions)。
若以國語文來說,大致上閱讀技巧即運用文字學六書原則對國字的形音義解析,並進一步對句型段篇理解與分析的具體技巧。此外,段秀玲與張淯珊(民90)認為閱讀的要訣為:找出重點、摘要訊息、引出推論、產生問題、解答問題以及使用「閱讀評估單」等。而利用圖像思考、分歧聯想與連鎖聯想、利用卡片或記事簿摘記重點(標題、重要語句及頁次)等也都是讀者可以使用的閱讀技巧。在詮釋作品內容的方法方面,可找出作者寫作的關鍵字眼或句子,以了解作者的論點,最後要確定作者已解決、未解決或無法解決的問題。
另外,吳幸玲等人(民80)提出親子共讀的策略與技巧有:引起興趣、適當的表情與手勢、適當的聲音、言語要合宜、中間可適度停頓、一次讀完一本書、耐心的重複閱讀等。黃迺毓(民91)則提出讓孩子看圖說故事、重述故事、評析故事、鼓勵孩子發問等閱讀指導的技巧。這些專家的看法並不足以代表全部的閱讀技巧,然而,卻可提示我們:閱讀技巧是分項、個別的能力, 而且可以經由不斷的練習與訓練而強化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用於各種文類與文體,放諸四海皆準。
快速閱讀技巧
快速閱讀技巧
當你時間很緊又需要閱讀完相當數量材料的時候, Bert Webb 建議採用二-八法則。
1. 閱讀標題
2. 閱讀簡介(introduction)
3. 閱讀目錄
4. 快速翻頁,流覽章節標題和小標題。注意粗體字、不同顏色的字、帶下劃線的字和斜體字。
5. 閱讀圖解、說明。閱讀圖表。
更多請看 A Quick and Dirty Reading Strategy When Time is Short - [Open Loops]
《精妙閱讀技巧》讀後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讀書秘訣——有效閱讀教科書的方法
2008年10月1日 星期三
背念技巧
我們如果不主動的去注意所學習的功能,學過的東西就會很快的忘記。背念是學生必須學習的技巧。
一、理解
死背書是無益的。背念前必須理解所讀的。這樣你不但因明白自己所讀的而受益,同時背念時也容易得多。
二、分析
仔細分析要背的文章,就會明白文章的結構,更深一層的把握其中的內涵;背念起來也就特別容易。
三、逐段背念
不要一口氣背念整篇文章,要依著分析出來的小段落,逐段背念。各段背念完後,再從頭到尾念一遍。
四、寫出來
寫字時不但要運用思想,也要運用肌肉。肌肉的運用也是學習的方法之一。所以若先把要背念的資料寫出來,背念起來就更容易(就如背念自己作的筆記)。而且背念後若默寫出來,就記得更久。
五、標記
記憶顯著奪目的東西比其它的容易。所以你應該盡量用各種方法來標記所要背念的書或筆記。你可以用不同的符號,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字體等來達到這目的。
六、聯想
我們應該利用聯想力來幫助記憶。在背念的時候,去設法把要背念的資料與其它的事、物、人、觀念等聯想起來。譬如要背念某故事中的一首詩,就應該將這首詩和故事在腦海中聯串起來,這樣的聯串愈多,記得也愈牢。
七、朗誦
學習時運用身體的機能愈多,對於所學的印象也就愈深。朗誦的時候,不但運用聲帶,也運用聽覺,所以背念時應常常朗誦。如果你能對著一位朋友朗誦或背誦,更可以將所讀的和那朋友聯想起來,對所讀的印象就更深了。
八、小息
專心背念半小時左右,就應小息五至十分鐘。這樣小息不但讓你重振精神,也使你對小息前所學的功課有更深的印象。因為你雖主動的停止了學習,你的腦子卻還是會不自覺的繼續工作。
九、溫習
腦子並不能吸收一切接觸過的事物。也不能將吸收過的事物永久保留。所以我們對背念過的功課,應該常常溫習,使這對的功課在腦中佔據較重要的地位。
為何筆記
在考試溫習時,誰不願有整潔完備的筆記呢?但這樣的筆記絕不是在考試前幾天中就產生出來的。
溫習時要有現成的筆記,就必須在平時下功夫。平時若做了筆記,則不但溫習時有筆記可讀,而且因為已經做了筆記,對要溫習的功課也自然有相當深刻的印象。
一、筆記簿
有記錄筆記的簿子,才會去系統的記筆記。若是沒有一定的簿子,隨便拿什麼紙或簿子作筆記,筆記的命運自然就不堪想像。
什麼簿子最適合記筆記呢?許多人喜歡用活頁簿,用硬紙將各科的筆記分開。有些人則喜歡用現成釘好的簿子,記筆記時每科用一本簿子。 活頁簿的好處在伸縮性,不合理想的筆記可以抽出另做,若有其它有用的資料,也可以抽放在適當的地方。但是活頁簿若不小心整理保存,就有撕破或遺失某頁的危險。現成的簿子缺乏伸縮性,卻比較容易整理和保存。
筆記可分作講授筆記和閱讀筆記兩種。有人喜歡將兩種筆記合併起來;也有人喜歡將這兩種筆記分開,若是這樣,可以用兩本筆記簿;也可以只用一本,將一種筆記寫在左頁,另一種寫在右頁。
二、講授筆記
國小學生大概還沒有記錄講授筆記的必要。國中以上的老師常常會把課文的撮要寫出來讓學生抄,或者用口授筆錄的方法使學生記下來。
但是讀大學的學生,就必須學習怎樣將教授所講的,有條理的去記錄下來。
記錄講授便成了大學生在講堂裡的重要責任。不會記錄筆記的學生,自然是太吃虧了。
有些人寫字又快又整齊,上課時所記的,用不著怎樣整理便可供溫習時用了。但是一般的學生,尤其是初學記錄筆記的學生,並無這樣的功力。
要有清楚的講授筆記,就必須有明白的講授大綱。如果教授將大綱寫在黑板上,而且講的層次分明,則所記錄的還可能條理清楚。但是事實上,這樣的教授並不多。
如果對自己的記錄技能沒有多大信心,可以在上課時盡快的將講授的草率的記下來,待下課後再整理。這樣你就會有充分的時間來揣摩講授的大綱和想想自己所不明白的地方。而且如果閱讀到有關的書籍或刊物時,也可以將閱所得的和上課時所記的合併起來,做成自己認為最理想的筆記。
但是草率的講授筆記必須立刻整理,否則日積月累,到考試的時候,恐怕連自己的字也看不懂了。
記講授筆記時,應將日期、科目
三、閱讀筆記
作閱讀筆記時,不會受到教授講課時的速度、聲音和字跡所限制,也不用揣摩講授的大綱,所以閱讀筆記可以說是比講授筆授容易作。
閱讀筆記是在明白了整白了整段或整章書以後才作的,是內容的撮要,必需簡單,切不可抄書。作閱讀筆記時應標明作者、書名和頁數,依著書中的標題作大綱,將各段的內容簡略摘要。但是如果所閱讀的不多,而且又是與講授筆記有密切的關係,則不必作大綱,只要把內容的撮要寫在講授筆記中適當的地方。
研究生和一些大學生常常要閱讀許多參考書。在這種情形下,將需要使用卡片來記筆記。用來記筆記的卡片面積大約是4吋X6吋(書局有賣),應安放在一個適當的盒子內。你可以隨意調換卡片的次序,也可以依著需要隨時抽出任何一張卡片來參考。
每張卡片所記的,是某一小題目的資料來源和要點。記錄的方式大致如下:
------------------------------------------
題目:....................................
1.作者、書名、出版社、出版日期、頁數、要點:
2.作者、論文題目、刊物、日期、頁數、要點:
------------------------------------------
閱讀效率
我們所得的知識,根據統計,有一半是從閱讀得來的。閱讀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許多學生希望提高自己閱讀的速度。但是如果不明白自己所讀的,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不但要提高閱讀的速度,也要加強理解的能力。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設法提高自己閱讀的效率。
影響閱讀效率的因素有許多種,我們必須認清這些因素,才能有效的改進自己的閱讀技巧。
一、眼、唇、舌、喉
閱讀時,眼必須看,腦才能有所吸收。眼看時,視線或縱或橫的移動,時作短暫的停頓;腦就在視線停頓的時候吸收眼所看過的文字。若視線的移動和停頓是平均而有規律的,閱讀的速度就快。但是若停頓的次數過多,或時間過長,視線又常跳回已看過的或越過未看過的字句,閱讀的速度就慢了。
所以要提高閱讀的效率,就應該在閱讀時留心改掉上述的毛病,而且常常這樣專心練習閱讀。
二、字、詞、句、觀念
閱讀時應以詞、句和觀念為單位,而不應以字為單位。一字一字的讀,自然讀得慢。而且每字在一句中的重要性不同,如果同樣的注意每一個字,就很浪費時間了。在閱讀的時候,應該看整個辭或一整句,而且只要注要重要的字和辭,只求吸取整句的意或觀念。
三、識字、常識、經驗
識字、常識和經驗與閱讀的理解力有密切的關係。識字少,閱讀程度自然低。所以我們應該成注意新字和常查字典的習慣。而且,我們最好也能進一步的把新字記在小冊子上,時常溫習。
不過有時候所閱讀的雖都是認識的字,我們卻為自己的常識和經驗所限,而不能領會其中的意思。所以我們也應該常常把握機會,增進自己的常識和經驗。
四、閱讀的目的
閱讀時必須認清目的,才能得到最大的效果。閱讀的方法和速度與閱讀的目的有很密切的關係。在使用「SQ3R」的學習方法時,「綜覽」、「閱讀」、和「溫習」三步都包括閱讀。但這三種閱讀的目的不同,閱讀的方法和速度也不同。「綜覽」和「溫習」由於只注意標題,因此需使用高速度的閱讀方式;而「閱讀」卻是多次詳細的慢讀。所以閱讀時應認清目的,然後選擇適當的閱讀方法和速度。
五、閱讀的資料
閱讀的方法和速度也應依著閱讀資料的性質而定。國語、數學、英文、小說、歷史書、數學書、實驗指導、哲學書等的性質各不相同。我們該用的閱讀方法和速度也當然不同。
所以閱讀時必須認清閱讀的性質,以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讀書秘訣
SQ3R讀書法
SQ3R代表什麼呢?S代表Survery即綜覽,Q代表Question即發問,第1個R代表Reading即閱讀,第2個R代表Recite即背誦,第3個R代表Review即溫習。概括來說,SQ3R代表學習過程中的五個步驟。
(1)綜覽
這是找尋內容大意的過程,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步。因為無論學習什麼,必須先明白大意,才能有系統的詳細學習。
要略略的綜覽一本書,並不算難,只要看序言和目錄便可。在序言中,作者會告訴你他寫書的對象、目的和範圍。看了目錄,你就會知道該書大致的內容和內容排列的次序。如果還要知道每章的大意,你就該看每章的大小標題、繪圖和表格了。
標題是用來標明每段的中心思想;如果你注意大小標題的編排方式和次序,又略讀每段的內容,就可明白整章的大意了。繪和表格常常是用來表達或整段的意思,所以在綜覽時應該加以注意。
(2)發問
求學問必須發問。發問使我們認清楚自己要學的是什麼。而且自問自答不但會引起我們學習的興趣,會使我們對所學的特別深刻的印象。自己找出來的答案,總比從別處得來的更易記住,而且記得更牢。
在綜覽的時候,你該問:「主題是什麼?」「作者要說的是什麼?」「作者怎樣證實他的觀點?」「我應該怎樣在報告或論文中利用這些資料?」這一類的問題。如果你現在能訓練自己常常這樣問,將來就會成閱讀時自然發問的良好習慣了。
(3)閱覽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綜覽就是其中的一種。但是這裡所指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明白了大意,提出了有關問題以後的詳細閱讀。這樣閱讀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了徹底明白書中的詳細內容,但實際上也常常是為了要答習題,作報告或論文。
所以閱讀的速度不但不能太快,而且還常常要閱讀幾遍才能達到目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這是最長的一個步驟。
這種閱讀最要緊的的是積極。換句話說,閱讀時要緊緊記著自己的目的,積極地尋找自所要的。閱讀時也要特別留意表格、繪圖和用特種字體排印的詞句。前二者常常是簡潔的表達出書中的意思,後者則常常是代表內容的扼要。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必須評論自己所讀的。
對於非科學性的文章,尤其是要小心考慮作者的立場和立論。當你發現所讀的和自己的觀點有衝突時,更應該仔細思考,找出原因。這樣你就會漸漸的培養出健全的判斷力,更不致變成一隻蛀蟲了。
(4)背誦
背誦就是大聲的背念。當然死背書是無益的。但是背誦自己所理解的功課卻是學習的好方法。閱讀的時候,應該常常背誦要點。考試前溫習,更要多用背誦的方法。背誦使我們在讀書時不致作白日夢,幫助我們緊記學過的功課,也常常使我們察覺,糾正一些自己原有的錯誤觀念。
(5)溫習
溫習的過程和綜覽相似。綜覽一章書的時候,是用大小標題來找出整章的大意。溫習的時候,是藉著這些標題使自己把各段的要點重複記憶一遍。第一次的溫習應緊接著前四步的學習過程,這樣要溫習的功課還未遺忘,而且也不多,溫習的時間就不會太長。
最後一次的溫習是在考試之前。這一次要溫習的書很多,而且也必須溫得熟。所以在考試前應預先規定充分的時間來學習,溫習時也應多用背誦的方法;而且在這最後一次的溫習之前,除了第一次的溫習之外,應該還有兩次的溫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