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O.T. 01創世紀隨堂測驗答案

O.T. 01創世紀隨堂測驗答案

聖經經句與章節


  1. 認為樣樣都很好。一31
  2. 我把虹霓放在雲間。九13
  3. 他是至高者天主的司祭。十四18
  4. 快快逃命,不要往後看。十九17
  5. 上主自會照料。廿二14
  6. 因為上主你的天主使我碰得好。廿七20
  7. 因為你與神與人搏鬥,佔了優勢。卅二29
  8. 解夢不是天主的事嗎?四十8
  9. 這原是天主派遣我在你們以先來,為保全你們的性命。四十五5
  10. 你們原有意對我作的惡事,天主卻有意使之變成好事。五十20

O.T. 01創世紀隨堂測驗考題

O.T. 01創世紀隨堂測驗考題

請寫下下列相關聖經經文敘述問題的「經句」與「章」「節」


  1. 天主看了祂造的一切,給予什麼評論?
  2. 天主在洪水滅世的整個過程,以何種天氣景象為標記作為與大地之間立約?
  3. 撒冷王是以何種職務身份祝福亞巴郎?
  4. 羅特的妻子是違背兩位其中一個使者的哪句話變為鹽柱?
  5. 依撒格被以公綿羊代替獻為全燔祭時,他的父親給那地方起名叫什麼?
  6. 厄撒烏的弟弟怎樣回答父親問他「你怎麼這樣快就找著了」野味?
  7. 雅各伯為何應不再叫雅各伯,應叫以色列?
  8. 若瑟是因為對天主有怎樣的認識,所以對司酒與司廚說「請你們講給我聽!」?
  9. 若瑟表明是被兄弟們賣到埃及的弟弟後,要他們不要因為此事自憂自責而說了什麼?
  10. 若瑟在父親死後為了怎樣的理由要撫慰兄弟們,使他們安心,故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替代天主?」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五大讀書技巧

思達迪研習法 - 五大讀書技巧
根據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正確的讀書方法必須包含五大技巧「筆記技巧」、「有效閱讀」、「聆聽速記」、「邏輯思考」、「複習回憶」。能掌握這五大技巧的人,學習路程上就比別人擁有更多優勢。
思達迪研習法即是這五大讀書技巧為架構的讀書方法訓練課程分析式筆記系統、有效閱讀技巧、有效聽講記巧、邏輯思考技巧等四大技巧為分析整理及濃縮資料的關鍵技巧;實際掌握上述四大技巧後,就可輕易利用濃縮後的關鍵少量資料達成有效的回憶,把功課變成長期記憶。
一、筆記系統:
筆記系統是五大技巧之首;所謂的筆記,並不是指上課抄老師黑板的筆記,或是只將課本抄一遍的筆記,那只能稱為「抄筆記」而已。真正一個好的筆記,必須是自己經過思考理解後,所寫下來的重點資料,必須用自己的話,自己的語言來寫,而且是必須有系統的將書本資料濃縮,以方便日後的複習回憶。
思達迪分析式筆記系統指導您如何有系統的來做自己的筆記,利用思達迪特有的CHAMKA筆記流程,從類別分析(classificatory analysis) - 標題技巧(Heading) - 選擇重點句(Alignment) - 多重角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learning) -關鍵字(Keywords) - 整合歸納(Association),一步步有系統的將大範圍的艱深資料加以大量濃縮,一篇數百個字的文章,可以濃縮到只剩下三到四個關鍵字;做出來的筆記,完全是自己的思考結晶,由於全部經過自己思考理解,因此在日後考前複習時,只要看自己的筆記,就可達到100%的複習回憶效果;讀書再也不用花一堆時間死背硬記。
一般來說,當原始的功課訂出標題與找出關鍵字後,重點就呈現出來了。下一個步驟就是濃縮成筆記的格式。關鍵字扮演的角色就是最好的記號,它可以提示你想起你所作的筆記,接著再回想起原始的功課,這是一連串連鎖反應的主動學習歷程。

分析式筆記更可以鍛鍊寫作能力,目前三分之二的考試都有考開放性考題(例如:申論題、問答題、作文)。學生必須會寫文章,內文必須能夠:
    1. 針對問題回答
    2. 有代表性的理論和見解
    3. 必須層次條理分明
    4. 用正確的語文。
因此,只要運用正確的方法製作分析式筆記,當下有記住,考試便不會忘。個人規律而有系統的複習分析式筆記,記憶量就能持續地維持在高點,而這只需花很少的功夫。
二、閱讀技巧
思達迪的閱讀技巧並不是指速讀,坊間所教的速讀,只是利用速讀機來訓練眼睛對文字的反應速度,可能會讓你看書快一點,但是對於書本的吸收和理解並完全沒有幫助。
閱讀速度的極限和記憶力的能耐是一樣的,都是因人而異。閱讀速度和記憶力都被下列因素影響:智力、早期的閱讀教育、字彙、教材的熟悉度、閱讀材料的難度等。關於記憶和理解的課程不是只要教你成為囫圇吞棗的「速讀高手」,而是教你技巧讓你能更快速理解的閱讀。
思達迪的有效閱讀技巧利用筆記系統的核心技巧延伸應用,訓練學員要能依據文章的型態來調整怎麼讀,而且在閱讀書本時快速產生標題關鍵字,強化閱讀時的理解能力,理解力增強了,閱讀速度自然而然加快;因此,是一種快速理解的閱讀技巧
三、聆聽速記
大家應該都有經驗,在上課聽講時做的筆記大都是支離破碎的斷斷續續的,回家也不一定能完整的拼湊起來;因為不管你寫字再快,講話的速度永遠比寫字還快;所以,如何將上課老師講的重點記錄下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讀書技巧;上課的內容能完整吸收,回家複習就可以省下一大半的時間。
聽講作筆記是學習的基本動作,在一個人早期的教育生涯就應該學會。一般的學生,往往花更多的時間逐字地寫下老師正在說的內容,而不是思考並記錄講者所講的重點。唯有學會聽講速記的方法,才能做出有連貫、有系統的聽講筆記。
思達迪研習法的聽講技巧主要有兩種,一是暗示詞的技巧,能夠有效的抓住老師講話的暗示詞,就可準確的記下老師的重點。另一個是速記的技巧,必須會把老師的關鍵重點完整的串連起來,做出詳細的聽講筆記,回家再整理成自己的筆記系統,完全不用擔心漏掉任何重點或細節。
四、邏輯思考
正確有效的思考判斷力是很重要的,思達迪研習法教導學生邏輯的原理和解釋溝通上最常發生的錯誤,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當學生學會思考技巧,便能有效判斷他所聽到的、或是別人所說的話,是否正確;也能增進對於數理科的理解能力。

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教育的目的是學習如何思考和如何溝通。但學會了淵博的知識卻不能使用它,或不能利用知識去發現更多的知識,那這種學習有什麼價值?因此,我們訓練學生:學習是個思考辯證的過程,包含主動提問,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尤其是,現在的基測學測題型都非常活,很多是在課本裡面根本找不到的,完全是在測驗學生的舉一反三和推理能力,所以更顯示出邏輯推理能力是讀書方法裡非常重要的一環。
另外,傳統上數學和自然科學這些學科對許多學生來說是困難的。一般是因為前面基礎觀念沒弄懂,以致於阻礙到後面觀念的學習。因此必須訓練學生思考推理的能力。當學生的思考判斷力提高後,對於數學和自然科學等理科的理解能力也就相對提高了,學習理科也就不再是苦差事。
五、複習回憶
上述的四大技巧完全掌握後,在考前的複習上就可以輕輕鬆鬆得心應手。只要利用自己的筆記來做考前複習,利用反覆再次的思考來回憶筆記上的內容,立刻可以達到100%的複習效果;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比傳統讀書方式節省大量的考前複習時間,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大大減輕自己的讀書壓力。
如此一來,面對各種大範圍考試不必再焦慮害怕,因為我知道我已知道,可以充滿自信接受挑戰。

上網時間 2013/9/23 22:40

正確的讀書方法

思達迪研習法 ~ 正確的讀書方法幫您快速提升學習能力
‧讀書只靠死背死記有用嗎?
‧考試前面對大量資料卻不知如何充分準備嗎?
‧學習速讀或圖像聯想等記憶技巧,真能有效改善您的學習困境嗎?
何謂正確的讀書方法?
市面上很多超強記憶課程以教導讀書方法自居,但這些課程都是在教圖像、聯想、中文諧音背單字等記憶技巧,頂多只能稱之為「記憶術」,因為他們只是教學生如何換一種方式來死背死記資料,並沒有指導學生如何去理解和吸收;而且最重要的是,一旦遇到大範圍的考試資料,這些記憶技巧完全無法應用上。
而速讀只是利用速讀機在訓練眼睛對文字的反應速度,跟讀書方法更是完全不相關,因為看得快並不等於有理解有吸收;而且,依照學術上的研究報告顯示,60%以上的人學習速讀是完全沒有效果的。
根據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正確的讀書方法必須包含五大技巧「筆記技巧」、「有效閱讀」、「聆聽速記」、「邏輯思考」、「複習回憶」。能掌握這五大技巧的人,學習路程上就比別人擁有更多優勢。
讀書不只是記憶,一定要理解,而要理解則必須要有正確的讀書方法;透過思達迪「主動學習法」,我們教您如何運用邏輯思考與分析技巧,真正有效縮短讀書時間,快速提升學習能力,達到100%的學習效果。
讀書的目的~將功課吸收變成自己的知識
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記憶系統可以分為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二種短期記憶是一個容量有限的訊息暫存系統。所有新進入大腦的訊息,如:剛查到的電話號碼、陌生人的名字、老師正在說明的課程內容等,都是暫時存放在短期記憶中。除非將這些訊息存放到長期記憶中,否則很快就會被遺忘。 
長期記憶則是一個容量無限的訊息存放系統。短期記憶的訊息經過適當處理後,便會存放到長期記憶中。例如自己家的住址、電話號碼、自己的名字等,都是長期記憶中的訊息。因此讀書的主要任務就是:如何把功課存放到長期記憶中,最後變成你的知識。 
一般的學生總是以死背死記,來應付考試;很奇怪的是:當他讀完了第一頁,開始讀第二頁時,第一頁已經忘了一些;當他開始讀第三頁時,第二頁也已經忘了一些;當隔天考試時,看著考卷時,明明昨晚就讀過,很奇怪卻往往不記得。就好像頭腦不是自己的,頭腦根本不聽自己指揮。
思達迪主動學習法」的主要就是教導學生正確的讀書方法,以便把功課順利有效理解吸收後,儲存在長期記憶區裡面。 
思達迪研習法 
思達迪研習法即是「沙漏式的主動學習法」,就是:學生學會自己分析、整理、濃縮資料,自己抓重點的方法。如果學生讀書時會有系統的抓出重點,因為這些重點是自己給的,經過自己思考後再理解,印象很深、很突出、很特別,自然就記住了,考試時透過這些重點的提示,就可以很快回憶出相關的資料,而做到百分之百的學習。這種沙漏式的主動學習法又稱之為思達迪研習法。因此,所謂思達迪研習法就是從(Study Methods)翻譯來的,也就是教導學生正確的讀書觀念與方法
教育心理學家發現:大部分的人在讀書時都是死背死記來應付考試,因此是把大量功課硬塞到大腦裡面,就像把一團混亂的資料塞到大腦,一團混亂的資料就像一團垃圾,所以一大堆功課塞到大腦裡,就像塞了一大堆垃圾在大腦裡,考試時就像在垃圾堆裡找答案,當然不容易找到答案,自然就形成舌尖現象
怎樣避免這種舌尖現象?只要當初把資料放到大腦的時候,如果先把資料整理好,不再是一團混亂的垃圾,讓資料變得有組織有條理有系統,再把資料記到大腦,將來順著資料的系統,就可以把資料順利的提取回憶出來了。
比如要去爬一座山,這座山從來沒去過,要怎樣避免迷路,就是要一邊走一邊做記號,將來順著記號下山,就可以找到回去的路了.找到回去的路就是回憶,為什麼可以順利找到回去的路,就是因為有了記號。
有些同學在課本上,用螢光筆、藍筆、紅筆畫很多線,做了很多記號,考試卻還考不好。其實,並不是畫線就叫做記號,當在課本上畫線時,只能說是在課本上做記號而已,所謂主動學習法是用自己的頭腦做記號。個人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大腦已經累積了許多既有知識,這是「已知的知識」,這便是大腦學習新知識的學習架構:用「已知來吸收未知」,用「舊知識來吸收新知識」便是思達迪研習法所倡導的「主動學習法」

引用http://allankuo.myweb.hinet.net/studymethod.html
上網時間 2013/9/23 22:35

提高學習技巧

提高學習技巧


篇幅所限,這裏無法全面介紹各種學習技巧,只能簡單介紹一下閱讀和做筆記這兩個對學習至為重要的環節。至於詳細的學習方法,你可參考香港公 開大學出版的《遙距學習方法》,相信這本書可以幫助你彌補在這方面的不足。 如有興趣,請往公開大學諮詢中心購買。你不妨閱讀這本書,反思一下自己的能 力,從而提高學習技巧。

閱讀


科技日新月異,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遙距學習教材也力求多元化。本校也有提供不同的多媒體教材,如影音、圖像、動畫等學習材料,但仍然難免要你閱讀大量 的文字,理解教材的內容。在遙距學習中,閱讀是至關重要的學習方法。為了符合這個要求,你需要進一步掌握閱讀技巧。下文簡述檢視閱讀、略讀和精讀這三 種技巧。

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是指閱讀文章時,按自己所設目標找出與某一個(或幾個)目標相關的內容,而無需理會其他文字。簡而言之,你必須先有目的,才作檢視閱讀。舉例來說,如果你打算撰寫一篇關於香港財經市場的文章,需要在《亞洲週刊》上尋找相關的文章以作參考,你會先瀏覽目錄中的財經部分,然後迅速地看一下是否有合用的資料。看到一篇有關東南亞財經市場的文章,你會馬上翻閱,快速瀏覽,看看有沒有一些內文提及香港。如有的話,你就可以詳細閱讀相關的段落,查閱是否有合用的資料。

略讀


如果說檢視閱讀是為了查找特定的資訊,那麼略讀就是要迅速檢視文章的概要。假設你在書 店看到《亞洲週刊》這本雜誌,正考慮是否值得購買,你會怎樣做才下決定呢? 最重要的,當然是考慮雜誌的內容是否切合自己的需要。你可以快速地瀏覽目 錄,翻看幾篇自己感興趣的文章。當然,你不必逐詞逐字閱讀,更無需閱讀每個 段落,只要大概了解篇章大意便行了。你可以看看文章標題、第一段、最後一段、各段的第一句和最後一句。通過幾篇文章的幾段文字,你可以了解雜誌文章的旨趣,初步掌握雜誌的主題和風格,從而確定是否值得購買。

精讀


檢視閱讀和略讀只是提高閱讀速度的兩種方法。如果要深入了解文章的內容,便 要放慢速度,認真閱讀。一般來說,閱讀一些關於科學或技術的文章都需要把速度放緩。有時候,為了解決一個難題或理解一個句子,你需要反覆閱讀同一篇文章,以明確掌握每個句子的意思,以及這些句子與上下文的關係。修讀高級程度的科目,你絕不能採用被動的閱讀方法。閱讀文章時,必須採取主動的態度反覆閱讀複雜而難懂的章節,務求全面理解內容。

如果已仔細閱讀數遍,仍是不明所以,可以先去辦理其他事情,稍後再閱讀,看是否能明白個中意思。

精讀文章時,可以嘗試採用以下幾種輔助方法:

在重要的地方標記號--用熒光筆把重要概念標示出來,盡量找出與導修課或導師評改作業有關的資料;問題的各種模式和解決方法也應該充分掌握。為了方便在溫習時查閱,你可能需要在教材預留的空白處做筆記(這點在“筆記”一節會進一步討論)。
把概念形象化--大多數人都會利用形象化的事物幫助自己理解科學和數學 的各種概念。如果你也這樣做,便會較容易理解教材的內容。無論是史實、理論、發展史,還是科學論述,你也要一邊讀,一邊把資料形象化。怎樣做到這一點呢?那就要把文字轉化為圖表了。本校教材中的圖表或插圖都可用於總結和補充內容,幫助你記憶資料。如果教材沒有圖表闡述有關的概念或過程,你可以自己動手做一個。這樣,即使事隔多時,你已把所有描述的文字忘記得一乾二淨,但仍會記得自己畫下的圖表。

標出新詞彙--教科書中有許多詞彙是你沒有學過的,這些新詞彙許多時候都是一個課題的重要概念。如果要理解課題,便需要弄清楚這些詞彙的確切含義。重要的新詞彙首次在修讀單元或教科書出現時,通常會以黑體字印刷,或者加上引號。這些詞彙的釋義,或註在內文同一行旁邊的空白地 方,或可在詞彙表中找到。請多花些時間來牢記這些詞彙,並掌握其含義。你可以試試以下一個好辦法,就是把這些詞彙寫在一些便於攜帶的小卡片上,閒暇時拿出來溫習。這樣,你的專業詞彙就會慢慢累積起來。

活動
運用閱讀技巧

請你預備同日出版的中文報章(例如明報、星島日報或蘋果日報)、英文報章(例如南華早報或Hong Kong iMail)各一份,然後依指示完成下列各項工作:

從中文報章中選出一則篇幅較短的新聞(約3--4段),給報道擬定英文標題(可以構想2--3個)。然後翻看英文報章,看看有沒有報道同一則新聞。如果沒有,再選用其他新聞。
略讀英文報章中的港聞版,看看報道了些什麼新聞。中文報章是否也有報道?有沒有一些是沒有報道的?
選讀一篇專題文章,用熒光筆標出中心思想和新詞彙(或把新詞彙寫在小卡片上)。
上述活動讓你練習閱讀的三種方法:檢視閱讀、略讀和精讀。你不一定要通過讀報來提高這些閱讀技巧,利用手邊的材料來練習也是可行的方法。總括而言,在正式學習之前,多練習這些技巧,必定對你大有裨益。

引用http://www.ouhk.edu.hk/~etpwww/oustyle/mc41.html
上網時間 2013/9/23 22:30

閱讀歷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閱讀歷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AUTHOR:鄭博真
PUBLISHER:教育資料館
PUBLISH_DATE:85/01/01
SUBJECT:教育資料與研究第八期
SYSKEY:1066
TITLE:閱讀歷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CTEXT:閱讀歷程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

鄭博真 台南市成功國小主任

壹、前言


閱讀是一項重要的基本技能,人類大多靠閱讀來獲得知識和訊息。Gagne'等人(1993)認為成功的閱讀理解關係三種專門知識和技巧:(1)「概念的瞭解」(conceptualunderstanding)。包含正在閱讀的主題知識、文章基模(schemas)和辭彙。(2)「自動化基本技巧」(automatedbasicskills)。包含字詞的解碼(decoding)技巧、從字詞串建構命題(propositions)的能力。(3)「策略」(strategies)。包含依據個人的目標和監控個人的理解,改變閱讀的取向。前者屬於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knowledge),後兩者屬於程序性知識(procedualknowledge)。

有技巧的閱讀是一種包含許多構成歷程,和廣泛的陳述性知識的高度複雜能力,所以許多人在學習閱讀時會產生困難。因此瞭解人們如何閱讀的歷程,和可能產生問題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本文先探討Gagne'等人提出的閱讀認知歷程理論,再比較有技巧的讀者在閱讀歷程的差異,最後說明此理論對閱讀教學的啟示。提供教師閱讀教學之參考。

貳、閱讀的認知歷程


Gagne'等人(1993)在1985年把閱讀的歷程分成四個階段:(1)解碼(decoding),(2)文字上的理解(literalcomprehension),(3)推論上的理解(inferentialcomprehension),(4)理解的監控(comprehensionmonitoring)。茲詳加說明如下:

一、解碼(decoding)

是指解開一個密碼,解碼歷程的功能是解開印刷物的編碼,而獲得它的意義。Ehri(1982)又把此歷程分成兩個主要的次歷程:一是匹配(matching),另一個補碼(recoding)。

(一)匹配(matching):

所有的讀者需要視覺辭彙(sightvocabulary)他們很快確認印刷物的一組字詞。在匹配的次歷程中,讀者以已知的字詞型態和看到的書面字詞相匹配,激活長期記憶中字詞的意義,很快確認所看到的字詞,不需要念出來或猜測。初學閱讀者還沒有視覺辭彙,因此匹配可能發生在字母層次,隨著技巧的獲得,將發生在整個字詞。匹配使用組塊(chunks),相當於讀者所知道的最大概念的型態。

(二)補碼(recoding):

在匹配的次歷程外在印刷物直接激活意義,而在補碼的次歷程中,當讀者看到書面字詞時,首先讀出字詞的聲音,然後再檢索出字詞的意義。Taylar和Taylar(1983)認為兒童早期藉著大聲朗讀,透過字音來取得文字的意義,而後逐漸習得默讀文字來取得意義(引自陳李綢,民81)。曾陳密桃(民79)也指出兒童初學閱讀時,多半用注意來輔助學習,因此兒童較常也容易使用補碼的解碼歷程。

二、文字上的理解(Literalcomprehension)

在解碼歷程中,書面字詞或字音的型態被確認,輸入的部分刺激文字上的理解歷程。文字上的理解歷程,其功能是從書面字詞得到文字的意義。它是由兩個次歷程組成的:一是字義觸接(lexicalaccess),另一是語法解析(parsing)。

(一)字義觸接(lexicalaccess):

字義觸接自人有心理詞典(mentallexicon)的觀念,一般的說法,我們的陳述性知識包括心理詞典。解碼歷程激活陳述性記憶中字詞的知覺對象,而字義觸接則是從所有被激活的知識中,選擇字詞的正確解釋。鄭昭明(民83)提出字義觸接的可能途徑一是直接觸接,即文字刺激不經由任何媒介,直接觸及字彙產生字義,另一是間接觸接,即文字必須轉錄成語音,然後藉語音才觸接到字義。

(二)語法解析(parsing):

在閱讀時,個別的字詞組合成較大的意義單位,例如一個片語、子句或簡單句。字詞意義的組合是既定的,依照一組已知的語法解析歷程,語法解析歷程使用造句法和語言的規則,把字詞放在一起,形成有意義的觀念。

三、推論上的理解(inferentialcomprehension)

這個歷程使讀者獲得對於閱讀觀念更深入和更廣泛的了解。在推論上的理解包括:統整(integration)、摘要(summarization)和精緻化(elaboration)。

(一)統整(integration):

統整歷程使文章中觀念的陳述性表徵更連貫,一般說來,統整歷程連接兩個或更多的命題(propositions)在一起,它可能在複雜的句子內,句子之間,甚至段落之間。例如:當讀者看到「熊走向小明。」、「他跑了。」這兩個句子,可能運用先前的知識進行推論,而變成「小明跑了,因為熊正走向他。」

(二)摘要(summarization):

摘要歷程的功能是為了產生在讀者陳述性記憶中,表達主要觀念的整體結構。一般的摘要策略是使用段落中的第一句,當作主題的陳述。也可以尋找文章基礎的訊號,如「總而言之」、「一般而言」。或依不同類型的文章結構來形成摘要。

(三)精緻化(elaboration):

統整和摘要藉由建立連貫的意義表徵組織新訊息,精緻化歷程則藉提供先前知識,來增加意義的表徵。精緻化歷程是特別有用的,當讀者的目標在記憶或重新建構新訊息。藉由連接新訊息到一些熟悉的事物,我們日後能更容易檢索新訊息。精緻化歷程也增加知識遷移的可能性。(Mayer,1980;1987)

四、理解的監控(comprehensionmonitoring)

理解監控的功能在確保讀者有效面對目標,這個歷程包括:(1)目標設定(goal-setting),(2)策略選擇(strategyselection),(3)目標檢核(goal-checking),(4)補救(remediation)。這組更廣泛的技巧已經被稱為「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Baker&Brown,1984;Flavell,1979)。

(一)目標設定(goal-setting)和策略選擇(strategyselection):

有技巧的讀者,理解監控發生在每次閱讀的開始,並持續在整個閱讀期間。在閱讀開始,讀者設定一個目標,選擇一個閱讀策略用在面對這個目標。如果目標是發現息中特別的部分,適當的策略可能是略讀和想要訊息有關連的關鍵字;如果目標是要獲得一個章節的大概,適當的策略可能是略讀章節的標題。

(二)目標檢核(goal-checking)和補救(remediation):

目標檢核的目的在確保讀者正達到他的目標。例如:假如一個目標是發現美國南北戰爭何時開始,目標檢核將是讀者能否回答「美國南北戰爭何時開始?」這個問題。假如讀者的目標是通過一個美國南北戰爭的論文式測驗,目標的檢核將是讀者回答可能的論文式問題的能力。當閱讀進行時,目標檢核歷程可能中斷正常的閱讀流程。補救歷程將被激活處理理解中斷的原因。

參、有技巧和較少技巧的讀者在閱讀歷程的差異


有技巧的讀者比較少技巧的讀者,在上述的大多數閱讀歷程優越,而且也有研究顯示,有技巧的閱讀和陳述性知識關係非常密切,Gagne'等人(1993)提出相關文獻,說明有技巧和較少技巧的讀者在閱讀歷程的差異,今筆者加以綜合整理列表比較之。

肆、對閱讀教學的啟示


一、學習有效的解碼技巧是學習有效的理解技巧的先備條件。流暢的閱讀者能夠把文章自動化解碼,而將較多的時間和認知資源投注在閱讀理解歷程,因此小學前幾年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應集中在教導兒童發展解碼技巧並使之成為自動化(林清山譯,民81)。Frederiksen等人(1983)使用微電腦遊戲促進學生確認單字中共同多元字母的速度,結果證實:練習和回饋能增進解碼的速度和正確性(引自Gagne'etal,1993)。值得我們參考。

二、有技巧的讀者比較少技巧的讀者較能有效的從期記憶中找出字的意義來。為了幫助學生在使用上下文脈絡和瞭解不常用字的意義方面能更自動化,可以透過詞彙訓練(vocabularytraining)將字詞加在文章中,讓學生經常閱讀;也可透過句子結構訓練(sentencestructuretraining),給學生一些字詞,要求他們將這些字詞組合成正確的句子。另外,鼓勵孩子有規律持續的默讀,提供孩子能聽到口說語言的環境,都是良好的方法(林清山譯,民81)。

三、年幼的讀者較不能監控自己的閱讀歷程,或因不同作業要求而調整閱讀策略(蘇宜芬,民80)。國內學者曾陳密桃(民79)曾以交互教學法(reciprocalteaching)教導學生摘錄重點、自我發問、澄清疑慮和預測結果四種閱讀策略與後設認知活動,發現可以增進閱讀理解表現。蘇宜芬(民80)也教導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整理大意、重讀一遍、調整速度、預測下文、略讀、分析故事結構、畫線、作推論、作預測、心象法、評估、計劃和調整等策略,雖然教學效果不顯著,但是研究者認為教學時數不夠、部分閱讀策略步驟太多或較抽象、回饋修正不足等原因,亦可提供我們從事閱讀教學之參考。

四、研究指出閱讀技巧的不同可能是因為陳述性知識的不同(Gagne'etal,1993)。國內學者梁若玫(民82)、顏若映(民83)的研究也證實先前知識和文章結構會影響國中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表現。因此,教師提供的閱讀教材應配合學生的經驗和興趣,並與其它學科領域相結合,充實學生的先前知識。加強文章基模訓練,要求學生列出文章架構的大綱,發展辨別和運用文章階層組織的技巧,使學生更能連貫的組織文章的內容(林清山譯,民81)。

伍、結語


閱讀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需要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配合。陳述性知識是由字母、音素、詞素、字詞、觀念、基模和主題等知識所組成;程序性知識表徵如何閱讀的知識,包含解碼、文字上的理解、推論上的理解和理解監控等四個主要的構成歷程。

Gagne'等人的閱讀認知歷程理論,幫助我們瞭解年幼讀者發展的不足,以及閱讀能力較差者可能的問題所在。教師應根據確切的瞭解來進行教學或補救教學,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陸、參考書目

林清山譯(民8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社。
Mayer,R.E.原著Educationpsychology:Acognitiveapproach.

梁若玫(民82):先前知識與文章結構對國中生文章記憶及理解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綢(民81):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陳密桃(民79):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蘇宜芬(民80):後設認知訓練課程對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後設認知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若映(民83):先前知識與文章連貫性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昭明(民83):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Gagne',E.D.,Yekovich,C.W.&Yekovich,K.R.(1993).Thecognitivepsychologyofschoollearning(2nded.).NewYork:HarperCollinsCollegePublishers.

參考引用網路資料(但原始網頁已找不到)
上網時間2013/9/23 22:25

談閱讀技巧、方法與策略的關係及啟示

■旭智觀點‧遇見閱讀:

談閱讀技巧、方法與策略的關係及啟示


⊙作者介紹⊙
許育健,畢業於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現攻讀師大教育系課程與教學組博士,目前也是北市國教輔導團國語文領域輔導員之一,經常擔任國小週三研習(或工作坊)國語文領域閱讀與寫作等相關講題講師,迄今近百場次。

Rayner & Pollatsek (1989)在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一書中,將閱讀視為「從書面視覺訊息中抽取意義的能力」。另外,Vacca, Vacca, & Gove (2000)也提出相似的見解,他們認為「閱讀是人類從書寫文字中獲取語言訊息,並據以建構意義的歷程及行為。」

因此,狹義的閱讀所指的媒材是「書面文字」,並不包括他人的心思或純視覺圖像、物體,而且它不只是「看」文字符號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理解」文字的意義才算閱讀。

既然閱讀是一種對文字理解的過程,運用不同的閱讀技巧、方法與策略的目的,便是為了促進閱讀理解的程度。在目前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國語文學習領域的課程綱要中,列有以下相關的能力指標(教育部,民89;教育部,民92):

E-1-7 能掌握閱讀的基本技巧
E-2-2 能調整讀書方法,提昇閱讀的速度和效能
E-2-4 能掌握不同文體閱讀的方法,擴充閱讀範圍
E-2-5 能利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增進閱讀的能力
E-3-2 能靈活應用不同的閱讀理解策略,發展自己的讀書方法

如上所列,出現了「閱讀技巧」、「閱讀方法」與「閱讀策略」等三個與閱讀有關的名詞。此三者既然列為閱讀能力指標,必有其重要性的存在。然而,在課程綱要內容內,卻未對這三個名詞定義,或者將它的具體內容提出說明或舉例。因此,許多家長、老師,甚至是教科書的編輯者,只能望文生義,各自解讀了。

此外筆者翻閱相關文獻,發現國內甚少專書或者論文對這三者進行釐清與探討,深覺有必要加以釐清,以免混用,甚至是誤用,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困擾。

■技巧、方法與策略是否有差別?


為了釐清這三個概念在基本語義上是否有異同之處,特別參閱相關中英辭典 ,分別就「技巧」、「方法」與「策略」三者加以分析。

「技巧」在中文辭典中的意義為「熟練而巧妙的技能;巧妙的方法與技術」。英文字典中,skill則是指「the ability to do sth well, usually gained through experience and training. / the ability to use one's knowledge effectively and readily in execution or performance.」。

「方法」的意義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步驟與方式」。英文字典中,method則是指「a procedure or process for attaining an object. / a way of doing sth or carrying sth out.」。

「策略」的意義為「計畫;有目標的行動計畫」。英文字典中,strategy 則是指「a careful plan. / a carefully devised plan of achieve a goal.」。

根據上面的內容來分析,可以簡單的定義為:

「技巧」是「為達到目的所採用的熟練有效的技能」;
「方法」是指「達到目的的過程與步驟」;
「策略」則是指「有目標的計畫」。

換句話說,技巧強調個別「具體而特定的技術」;方法強調「過程與步驟」歷程的概念;策略則強調「預先的計畫與想法」。


既然技巧、方法與策略有所不同,閱讀技巧、閱讀方法與閱讀策略三者的內涵也應該具有差異性。
閱讀技巧是指「為達到某種閱讀目的所採用的熟練有效的技能」;閱讀方法是指「達到閱讀目的的手段、步驟與方式」;閱讀策略 則是指「閱讀前的計畫,包括選用與組織某些閱讀技巧或步驟」,三者的內容與含義應不相同。整體來看,閱讀方法是一個過程,包含閱讀的許多技巧;但閱讀策略 則是讀者在閱讀之前,預先選擇、組織與決定適切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後,在腦海中所呈現出一份有系統的計畫。頁面之圖表代表三者的關係,至於詳細內容則下述之。

           

■閱讀技巧

R. J. Martzano & D. E. Paynter(2003)認為基本的閱讀技巧可分為九項,分別是:辨認字母、了解發音、運用發音規則、將字拆解、以上下文推敲字義、利用字首字尾字根推敲字義、辨認句型、提出與回答字面上的問題(literal questions)、提出與回答推論性問題(inferential questions)。
若以國語文來說,大致上閱讀技巧即運用文字學六書原則對國字的形音義解析,並進一步對句型段篇理解與分析的具體技巧。此外,段秀玲與張淯珊(民90)認為閱讀的要訣為:找出重點、摘要訊息、引出推論、產生問題、解答問題以及使用「閱讀評估單」等。而利用圖像思考、分歧聯想與連鎖聯想、利用卡片或記事簿摘記重點(標題、重要語句及頁次)等也都是讀者可以使用的閱讀技巧。在詮釋作品內容的方法方面,可找出作者寫作的關鍵字眼或句子,以了解作者的論點,最後要確定作者已解決、未解決或無法解決的問題。
另外,吳幸玲等人(民80)提出親子共讀的策略與技巧有:引起興趣、適當的表情與手勢、適當的聲音、言語要合宜、中間可適度停頓、一次讀完一本書、耐心的重複閱讀等。黃迺毓(民91)則提出讓孩子看圖說故事、重述故事、評析故事、鼓勵孩子發問等閱讀指導的技巧。這些專家的看法並不足以代表全部的閱讀技巧,然而,卻可提示我們:閱讀技巧是分項、個別的能力, 而且可以經由不斷的練習與訓練而強化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用於各種文類與文體,放諸四海皆準。

引用http://enews.url.com.tw/enews/31177
參考整理網路資料(但原始網頁已不易找出)
上網時間2013/9/23 22:20

《精妙閱讀技巧》讀後

《精妙閱讀技巧》讀後

特藏組 謝鶯興撰

書 名:精妙閱讀技巧
編 著:王開寧、趙琴
出 版 社:臺北新店漢欣文化公司
出版日期:1997年3月
頁 碼:193頁

       《精妙閱讀技巧》是漢欣文化公司出版的《精妙實用技巧叢書》之第七種,吳洪激與趙繼准主編。全書分為六章。

       第一章「閱讀材料的選擇」,提出:1.讀書依自己的實際需要;2.選擇入門書籍時,要選擇基礎書,選擇第一流的書,選擇名著;3.選擇讀物有四項原則;4.選擇書籍的方法則可藉由他人介紹,向專家請教,或根據書目選書、根據報刊、書上的評介。

       第二章「閱讀類型的選擇」,將閱讀的類型分為:1.累積性閱讀;2.理解性閱讀;3.鑑賞性閱讀;4.評價性閱讀;5.創造性閱讀;6.消遣性閱讀;7.專題性閱讀;8.發展性閱讀;9.探測性閱讀;10.實用性閱讀;11.吟誦相間;12.交叉性閱讀等十二種。

       第三章「學習良好的讀書方法」,提出:1.有計畫地讀書;2.有步驟地讀書;3.帶著問題讀書;4.反覆讀同一本書;5.根據性格特點選擇讀書方法。

       第四章「訓練閱讀技巧」,討論:1.閱讀的方式與方法,有朗讀與默讀、略讀與精讀、慢讀和快讀、連讀與跳讀、全讀與分讀五種。2.訓練閱讀速度,先談傳統閱讀速度緩慢的原因及實質,再針對這種問題,提出訓練的方法與原則。3.培養閱讀能力,從培養理解能力、培養思維能力、培養記憶能力及培養表達能力等四方面來分析,並列出:理解記憶法、系統記憶法、分類記憶法、對立記憶法、重點記憶法、直觀記憶法、興趣法及經常複習法等八種方法。4.世界著名閱讀技巧,列出SQ3R閱讀法、三步閱讀法、五W閱讀法及十步閱讀法。5.整部書的閱讀,閱讀書的內容提要、閱讀書的序文、閱讀書的目錄、借助參考書與書中的注釋。

       第五章「怎樣做讀書筆記」,大談:1.讀書筆記的作用,是有助於累積資料、有助於記憶、有助於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有助於把讀書過程引向創造過程及有助於人們提高寫作能力。2.作筆記的方法,歸納古今學者使用的成果,共有十五種之多。

       第六章「怎樣查找文獻資料」,則介紹了:1.查找文獻的步驟和方法,2.怎樣查閱報刊資料,3.利用圖書館目錄查找圖書,4.學會使用工具書。

       是書「引用了大量有趣的古今閱讀故事,以事喻理,見微知著。對於我們涉獵知識海洋,掌握讀書技巧,增長聰明才智,大有裨益。」(吳洪激<主編薦言>語)

       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羅列了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清‧張之洞《書目答問》、梁啟超《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胡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汪辟疆《讀書舉要》等書,作為讀書、選書的基本依據。

       其實除了藉由上述諸書作為選擇書籍的依據與獲得國學的基本知識外,現今還可加上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周谷成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王繼祥主編《中國學術著作總目提要》(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張舜徽主編《中國史學名著題解》(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等書。前三書都是在《四庫全書總目》之後編纂的,而《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與《中國學術著作總目提要》,是今人有意識的賡續前人的作為,並依現代學科的分類方式,分卷撰寫,如《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就分文學、藝術、語言文字、歷史、哲學、宗教、經學、經濟、政治法律、教育及科技等卷,計劃「成為一部類似於《四庫全書總目》的大型工具書」,足以彌補《四庫全書總目》與《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時代性的限制---近現代著作收錄的缺乏。

       此外,對於前代詩文集的提要(或書目),尚有萬曼《唐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袁行雲《清人詩集敘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年)等書,對各書的內容、作者事蹟與版本源流均提供相當程度的資料線索。

       論及「訓練閱讀技巧」時,在「整部書的閱讀」單元,提出:閱讀書的內容提要、閱讀書的序文、閱讀書的目錄、借助參考書與書中的注釋等方法。

       其實是書所提的方法,我們也可應用在蒐集資料或選購書籍時使用,它可以教導我們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判斷該項資料(或該書)的適合性(適合我們的需求);如何在片刻間獲知是書的內容以為我們是否選購的依據。

       大家都知道,「提要」是對全書作簡明扼要的提示,除概述書之要點外,還簡介該書的特點和風格,讀了「提要」就可以了解該書的大意,對該書就有最簡要的了解。

       而「序文」也能提示一書的梗概,該書則將編輯大意、凡例、導言等等也歸在「序文」之列。事實上,編輯大意或凡例之類,主要是對本書的編纂意圖、取材範圍或標準、編排方式(體例)或組織架構作完整的說明;在閱讀是書之前若能先瀏覽其凡例,則能對於該書有初步的認識,尤其是任何一本工具書的使用之前,應當先熟讀「凡例」,在運用上才能得心應手。「導言」則是介紹閱讀本文所需先具備的知識或注意事項,提供我們閱讀的門徑。有些「序文」是屬於編訂者或作者師友所撰寫,則或說明編訂方法、成書經過或出版原委的說明,或是揭示全書要旨、評全書的得失等等,也頗值得參讀的。

       若是一書之中未附提要、序跋時,則可藉由該書的「目錄」(或稱目次)得以略知它的眉目,了解該書的概括內容及綱目,「目錄」有時還具有引導讀者挑選閱讀篇目或選擇閱讀重點的作用,而瀏覽「目錄」的方法,還可用在蒐集資料或購買書籍時作為判斷適用與否的參考。

       至於該書所提「借助參考書與書中的注釋的方法」,或許一般初學者較為少用,據筆者個人經驗,初次撰寫「讀書報告」,經常是一片茫然無從下手(或已經在蒐集資料了,但針對某一議題或領域的相關書籍、討論,明顯有資料太少或相關的學理不足之際),此時若先尋找一篇與自己所欲撰寫的方向相似的論文,除了閱讀該文以揣摸「報告」的寫作模式外,還可以透過該書(或該文)的參考書與書中注釋,利用他人在研究過所曾參閱的書目,或在其注釋中所提供的各項線索,進行更進一步的蒐集,經常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就「怎樣做讀書筆記」單元,歸納古今學者的方法,總計有十五種:批語式筆記,符號式筆記,摘錄式筆記,全抄式筆記,提綱式筆記,心得式筆記,專題式筆記,分類式筆記,綜合式筆記,札記式筆記,日記式筆記,紙條式筆記,剪報式筆記,索引式筆記,圖表式筆記。雖然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但對於初學者或大學新鮮人,倒是提供相當寶貴的經驗。

       如:批語式筆記法,是在原文頂端或後面的空白處加批語;摘錄式,則摘錄原文的重要處、精彩處、論點、結論、佳句、警句或重要的史實、資料等;提綱式,係將原文的基本內容、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或摘引部份原文再加上自己的說明;而所謂心得式,即個人的讀後感,是將所讀完的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將自己的見解、心得或體會記錄下來。

       其實不論使用哪種筆記方法,最要緊的是若有必要摘錄原文時,不要斷章取義或改動原文的字句和標點符號,同時要將該文的出處:書名、作者、頁數、日期、出版社及出版日期(如果是期刊報紙,則還要注明刊名或篇名、卷期、所在之版次或頁碼)著錄清楚,以為日後參考或追索的依據。

       至於「怎樣查找文獻資料」,則列出:明確研究課題的中心內容和主題、選擇檢索工具、確定檢索途徑及方法、記載已查到的原始文獻目錄清單並注明出處等步驟;從分類、主題、著者及號碼四種途徑查找;簡述期刊索引與報紙索的性質、種類,圖書館中常用的分類、書名、著者與標題四種卡片,以為讀者參考之資。

       由於是書係1997年初版,距今已有五年之久了,有關藉由網際網路搜尋資料的方法隻言未提,可說是美中不足。筆者曾利用「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系統」與「中國期刊網」,以「閱讀技巧」為關鍵字加以檢索,分別得到11篇與53篇,雖然大多偏重於英文的閱讀技巧(僅少數未限於英文閱讀,如趙勤、石睿、徐進淺談漢語閱讀技巧問題,《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3期;張懷滿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繼續教育研究》2001年6期),但所羅列(談論)的方法,亦見諸於是書之中,由此可見其整理歸納古今學者心血結晶的努力,則為其優點,為單篇文章所無法取代者。

引用http://www.lib.thu.edu.tw/newsletter/11-200208/lib11-6-2.htm
上網時間2013/9/23 22:10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後感


佛光歷史所碩二 蔡松林



一、前言


在發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鉅作的讀後感前,筆者必須簡單的交代此書的作者與相關訊息,務求使這篇讀後感更加完整。《如何閱讀一本書》原著者為: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與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中文版由郝明義、朱衣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也是筆者閱讀的中文版來源與依據。

這本書首次在一九四○年出版,是莫提默‧艾德勒的大著,一九七二年大幅增訂改寫為新版,便由莫提默.艾德勒與查理.范多倫兩位共同領銜掛名。這本書風行 60 年不衰,可見其在閱讀上為讀者帶來了影響與價值。除了這本書內容精采,這兩位著者之間的合作情誼,和豐富的人生經歷也頗為人津津樂道。

    「閱讀」長久以來,就是相當令人困擾的一個問題,原因不在於不識字,而在於沒有目的、時間有限、不主動、不思考、不探索、不懂看好書、甚至試圖以多媒體體的聲光效果取代閱讀,而將閱讀視為畏途。《如何閱讀一本書》這部風行已久著作中文版的出現,恰巧可以給我們一些閱讀的啟發與忠告。



二、內容提要


(一)、這本書以:閱讀的層次、閱讀層次的說明、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閱讀的最終目標四個方向;作為基本的骨幹。將閱讀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架構於這四個骨架中;從而進行深入的說明、檢討與建議。

(二)、在閱讀的層次上,作者認為應該有四種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些層次都是有關聯的,基礎閱讀,應當在義務教育的求學過中便已經建立,我們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檢視閱讀,進而判斷書籍值不值得深讀。如果值得深讀,就必須進行分析閱讀,完整的咀嚼與消化這本書,而此時內容大綱的掌握與詮釋內容就成了重要的課題。有了分析閱讀的基礎後,閱讀的最終目標,主題閱讀便能順利進行了,這時候我們可以以選定特定議題,進行討論與研究,由準備階段進入正式主題閱讀的行列,最後達到閱讀的最高層次心智的成長。

(三)在本書中,除了上述層次的閱讀外,對於輔助閱讀、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閱讀的活力與藝術等,也多所討論,並提出相關的看法,對於閱讀概念與價值的重新建立,皆有十分敏銳的觀察。



三、心得與討論


在這部份,筆者將進行對於《如何閱讀一本書》相關心得與問題的討論,並就個人的「閱讀」看法提出一些感想與建議,拋磚引玉以求對這本好書,大家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與體悟。

(一)閱讀的時代性:閱讀對於廣大的群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讀聖經是閱讀,讀報紙是閱讀;上班族閱讀公司的報告,學生撰寫論文,更需要博覽群書。如果大家都不能閱讀;也不懂閱讀,那世界能否順利的演進,是相當令人懷疑的,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與需要性了。

智慧需要累積知識,而累積知識最重要的是透過閱讀,或許大家會問,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書籍的閱讀似乎不再那麼重要了吧?這是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書籍的閱讀不重要,市面上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書局存在和書的出版呢?這個現象說明書籍的閱讀到了今日,其重要度仍不亞於過往的年代。

多媒體的出現,提供了不同的閱讀方式,是相當不錯的廣義閱讀,更符合時代的潮流,可以善加運用,但是書籍閱讀的技巧和意義還是難以被取代的,因為閱讀的想像空間被媒體窄化了。《如何閱讀一本書》討論的方向也敏銳的觀察到了這一點,骨架深植于技巧與方法中,另人愛不釋手,可說是這本書暢銷多年的主因之一。

    (二)閱讀的自我要求:有許多人閱讀完書籍時,便迅速的遺忘書籍中所提的相關內涵了,這樣的讀書方法是不得要領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閱讀者要自我提出的四個問題,可提供我們閱讀時運用與學習。

    我們要自問:1整體而言,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2作者細部說了些什麼,怎麼說的?3這書說的有道理嗎?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4這本書和你有什麼關係?從這四個問題裡,我們不難發現,閱讀時自我的要求實在是太重要了,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進入書本的世界裡而不會無功而返。

   另加說明的是,除了四個自問題目外,讀書筆記或札記的功夫也是不能少的,有些書籍厚厚數千頁,沒有重點標示,沒有筆記或札記的輔助,讀完後,我們是很難回答自我要求的四個問題的。

   (三)閱讀的發表:如果閱讀完一本好書後,能快速的寫篇小文章來,抒發自己的心得或評論,相信這樣的閱讀方法,也是十分可取的。透過文章,我們可以和更多的讀者甚至和作者,進行意見和思想上的激盪,不但可以記憶與加深對這本書的印象,更能從其他人的筆談中,學習與成長,是相當不錯的一種閱讀的技巧。

    (四)好書的篩選與請教: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了檢視閱讀,這是一種求得好書的方法之一,只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不浪費寶貴又有限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在兼顧時間的情況下,筆者認為,藉由親朋好友的推薦,甚至請教老師、同學、後進,吸取別人已有的經驗,來增加自己閱讀好書的機會,筆者認為這也是相當值得一試的方法。

    (五)如何閱讀歷史書籍: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了如何閱讀歷史書籍,筆者針對這部份,也提出個人的小小建議與想法。「故事」、「詮釋」、「真實」、「虛構」、「過去」、「現在」、「未來」這些名詞都是在歷史閱讀中,相當重要的關鍵字,得下功夫去學習和思考,因為我們不僅要能主動閱讀還要能掌握關鍵詞句,才能在特定的領域裡得到好的閱讀效果。筆者認為除了歷史領域外,多數的人文領域也有相同的關鍵字句,我們一定要善加掌握,才能在各個領域書籍的閱讀上,產生不必要的困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這項閱讀技巧是筆者的心得,也是閱讀中容易被忽視的技巧。

    (六)閱讀的價值:有許多人認為閱讀書籍時,只要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意念就夠了,其實這樣的閱讀還是不足的。如果這是本好書,讀後不能和作者進行思想上的溝通;甚至提出不同的看法與進行交流,又怎會知道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呢?此時閱讀技巧中的學習與思考,皆未能派上用場,便結束了閱讀,似乎過於草率。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我們發現了作者對閱讀的期許與重視。這些期許進而轉化成了閱讀者生命與心智的成長,雖然看來平淡無奇,要能達成卻是十分艱難的。例如,我們研究一個論文題目,論文完成後成了這個領域的專家,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的生命在這領域付出了時間,並且學習和累積了別人沒有的經驗,心智、思路也在這領域裡成長了。因此,運用閱讀技巧,反覆的交叉閱讀後,我們得到了該有的閱讀價值,這閱讀價值真是得來不易的。



四、結語


   其實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有相當的多,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許多寶貴概念更是能讓我們一生受益。筆者認為讀完這本書後,對於以往只是閱讀而不去探究「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因而浪費了不少寶貴時間感到汗顏。雖然過去沒有掌握「閱讀」要領,相信現在明白了仍未太遲的。

最後,筆者必須再次重申,活用閱讀的技巧是閱讀時相當重要的一環,筆者提出了一些想法和觀點與大家討論,就是希望藉由吸收《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技巧,大家都能自在的徜徉在閱讀的殿堂裡,讓自己的心智與生命時時有所啟發、領悟,當一個快樂的閱讀人。


上網時間2013/9/23 22:00
相關網頁可參考

《如何閱讀一本書》簡介

《如何閱讀一本書》簡介


《如何閱讀一本書》原著者為: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與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中文版由郝明義、朱衣翻譯,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閱讀」長久以來,就是相當令人困擾的一個問題,原因不在於不識字,而在於沒有目的、時間有限、不主動、不思考、不探索、不懂看好書、甚至試圖以多媒體體的聲光效果取代閱讀,而將閱讀視為畏途。《如何閱讀一本書》這部風行已久著作中文版的出現,恰巧可以給我們一些閱讀的啟發與忠告。

在閱讀的層次上,作者認為應該有四種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些層次都是有關聯的。

基礎閱讀,應當在義務教育的求學過中便已經建立,我們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檢視閱讀,進而判斷書籍值不值得深讀。
如果值得深讀,就必須進行分析閱讀,完整的咀嚼與消化這本書,而此時內容大綱的掌握與詮釋內容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有了分析閱讀的基礎後,閱讀的最終目標,主題閱讀便能順利進行了,這時候我們可以以選定特定議題,進行討論與研究,由準備階段進入正式主題閱讀的行列,最後達到閱讀的最高層次心智的成長。

閱讀的自我要求:有許多人閱讀完書籍時,便迅速的遺忘書籍中所提的相關內涵了,這樣的讀書方法是不得要領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出閱讀者要自我提出的四個問題,可提供我們閱讀時運用與學習。
    我們要自問:
1整體而言,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些什麼,怎麼說的?
3這書說的有道理嗎?全部有道理?還是部份有道理?
4這本書和你有什麼關係?

從這四個問題裡,我們不難發現,閱讀時自我的要求實在是太重要了,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進入書本的世界裡而不會無功而返。

   另加說明的是,除了四個自問題目外,讀書筆記或札記的功夫也是不能少的,有些書籍厚厚數千頁,沒有重點標示,沒有筆記或札記的輔助,讀完後,我們是很難回答自我要求的四個問題的。

節錄引用
http://www.fgu.edu.tw/~history/studens/good%20book.htm
上網時間2011/9/26 10:30

引用網路資料(但網頁已不存在)
上網時間2013/9/23 21:55

快速閱讀技巧

快速閱讀技巧

快速閱讀技巧
當你時間很緊又需要閱讀完相當數量材料的時候, Bert Webb 建議採用二-八法則。
1. 閱讀標題
2. 閱讀簡介(introduction)
3. 閱讀目錄
4. 快速翻頁,流覽章節標題和小標題。注意粗體字、不同顏色的字、帶下劃線的字和斜體字。
5. 閱讀圖解、說明。閱讀圖表。
更多請看 A Quick and Dirty Reading Strategy When Time is Short - [Open Loops]
上網時間2011/9/26 10:00

引用網路資料(但網頁已不存在)
上網時間2013/9/23 21:50

閱讀效率

閱讀效率


  我們所得的知識,根據統計,有一半是從閱讀得來的。閱讀的重 要性可想而知。
  許多學生希望提高自己閱讀的速度。但是如果不明白自己所讀的 ,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我們不但要提高閱讀的速度,也要加強理解的 能力。換句話說,我們應該設法提高自己閱讀的效率。

  影響閱讀效率的因素有許多種,我們必須認清這些因素,才能有 效的改進自己的閱讀技巧。

一、眼、唇、舌、喉


  閱讀時,眼必須看,腦才能有所吸收。眼看時,視線或縱或橫的 移動,時作短暫的停頓;腦就在視線停頓的時候吸收眼所看過的文字 。若視線的移動和停頓是平均而有規律的,閱讀的速度就快。但是若 停頓的次數過多,或時間過長,視線又常跳回已看過的或越過未看過 的字句,閱讀的速度就慢了。

  所以要提高閱讀的效率,就應該在閱讀時留心改掉上述的毛病, 而且常常這樣專心練習閱讀。

二、字、詞、句、觀念


  閱讀時應以詞、句和觀念為單位,而不應以字為單位。一字一字 的讀,自然讀得慢。而且每字在一句中的重要性不同,如果同樣的注 意每一個字,就很浪費時間了。在閱讀的時候,應該看整個辭或一整 句,而且只要注要重要的字和辭,只求吸取整句的意或觀念。

三、識字、常識、經驗


  識字、常識和經驗與閱讀的理解力有密切的關係。識字少,閱讀 程度自然低。所以我們應該成注意新字和常查字典的習慣。而且,我 們最好也能進一步的把新字記在小冊子上,時常溫習。

  不過有時候所閱讀的雖都是認識的字,我們卻為自己的常識和經 驗所限,而不能領會其中的意思。所以我們也應該常常把握機會,增 進自己的常識和經驗。

四、閱讀的目的


  閱讀時必須認清目的,才能得到最大的效果。閱讀的方法和速度 與閱讀的目的有很密切的關係。在使用「SQ3R」的學習方法時,「綜 覽」、「閱讀」、和「溫習」三步都包括閱讀。但這三種閱讀的目的 不同,閱讀的方法和速度也不同。「綜覽」和「溫習」由於只注意標 題,因此需使用高速度的閱讀方式;而「閱讀」卻是多次詳細的慢讀 。所以閱讀時應認清目的,然後選擇適當的閱讀方法和速度。

五、閱讀的資料


  閱讀的方法和速度也應依著閱讀資料的性質而定。國語、數學、 英文、小說、歷史書、、數學書、實驗指導、哲學書等的性質各不相 同。我們該用的閱讀方法和速度也當然不同。

  所以閱讀時必須認清閱讀的性質,以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

引用http://www.abc-school.com.tw/read/004.htm
上網時間2013/9/23 21:45

集中精神

集中精神


一、自我規定讀書的地點和時間

人是習慣性的動物。在一定的讀書地點和時間,會使我們養 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幫助我們專心學習。

沒有自己的房間和書桌的學生,可以在家裡找一處比較適合的地 方,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那兒去讀書。

  如果得家裡真的沒有適合的地方,可以到學校或公眾的圖書 館去。相信圖書館內的安靜環境,可以幫助我們更專心學習。

二、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干擾


  要安靜讀書,就應當避免人、電話和其它不必要的干擾。 可以獨佔一房的學生,只須關上房門,就可以謝絕聽電話和要和 要來跟你談天的朋友。

  在圖書館內讀書的,不會受到人聲的干擾,也不可能與別人 談天。

如果家裡的地方狹小,讀書時免不了周圍的人來人往,你就 必須決心養成讀書時不談天的習慣。

三、整理書籍文具放置定位


  書籍和文具必須收拾整齊,安放在一定的地方。這樣在準備 讀書的時候,就可以立時將一切需用的書本和文具拿出來,不會 浪費了寶貴的光陰。

  在讀書的時候,把桌面的東西安放整齊,這樣就不會因桌面 亂七八糟而心煩意亂,也不會因一時找不到要用的東西而分散了 精神。

四、除掉不良的習慣


  眼睛所見,耳朵所聽,自然也是腦所吸收的。

  讀書時看電視或聽收音機,當然會分散精神。讀書的時候, 除了不看電視之外,應當避免看窗外的景物、室內的圖書、相片 、紀念品和其它促使你想入非非的東西。

  要使耳朵不聽,是比較困難的。有時候自己雖不開收音機, 鄰居郤偏開給你聽;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自己所無法控制的聲響 。在這樣的情形下,也許用棉花塞耳朵是一個好辦法。

  但是就是不塞耳朵,立志要專心讀心讀書的學生,是可以訓 練自己在讀書時,不去注意任何聲響的。

  許多人有一面讀書,一面吃零食的習慣,有些人認為讀書時 啣著糖果會幫助自己集中精神。但是如果所吃的零食,是常要用 手拿著放進口中的,集中力就必然會受影響了。我們最好還是養 成不吃零食的習慣。

五、正確的讀書姿勢


  許多人喜歡靠著沙發或躺在床上讀書,但事實上,這些都是 休息的姿勢,只會催眠,絕不會幫助你集中精神的。

  讀書時常常需要寫字,所以最適合的姿勢應該是正坐在桌旁 。

  不過,在背誦或默記書中要點的時候,站立或踱步而行,生 理學家認為立著,可以使精神更集中。

六、注意休息的時間


  除了晚上應有充足(八小時左右)的睡眠外,在讀書的時間 內,應該注意小息。

  一般來說,讀書半小時應休息五分鐘,起來伸一伸懶腰,走 一走或吃一點東西。讀書若忽略了休息,集中力是必然降低的。 集中力是可以訓練的,現在就開始按照以上方法訓練自己。起初 難免會感到困難,但慢慢的,就會養成讀書集中精神的習慣了。

引用http://www.abc-school.com.tw/read/001.htm
上網時間2013/9/23 21:40

學習方法介紹

學習方法介紹 




一、閱讀能力: 


適當的閱讀方法能大大的提昇學習的速度與記憶,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閱讀的時間及閱讀資料的長短是有效學習的重要因素。一般人常犯的閱讀錯誤是不管閱讀任何題材形式的內容都用同樣的閱讀方法,另一個常犯的認知錯誤是認為閱讀的速度愈快,理解度就會變差,這全然是閱讀習慣的偏差所導致的錯誤觀念。今天如果我們讀的是一本教科書或專業書籍就有一定的程序,會先從引言、目錄到整個內容,瀏覽一遍然後再開始精讀,若為一般書籍或曾經讀過的書籍,即可用 “視野寬度(Visual Span)”的方式,非逐字閱讀而是採用字群的方式閱讀,由於注視次數的減少,閱讀的速度必會大為增加,且一次注視便能將整個意思吸收,遠勝於一字一字閱讀後斷斷續續的吸收。無論是那一種閱讀方法,在閱讀後都能用自己的話把讀過的內容複誦一遍,再經過適當的複習,相信所學的資料必能更靈活的運用。



二、聆聽能力: 


 許多人都有過在課堂上或聽演講時,漏掉重點或是根本沒聽懂的經驗,有時甚至聽錯重點,導致思考方向的偏差。其實聆聽有幾項要點,若能留意則能充分掌握重點,第一在聽講前能將有關主題閱覽一下,不僅能增加了解,同時也能使你對這主題有多方面的看法,獲得更深的啟發。第二在聆聽的過程能時時留意 “提示字” 通常重點會在提示字後出現,如第一、第二、第三、不過、因為、但是、因此、例如、不論如何、同樣地….等等,舉一個例子, “我很用功,但是成績很爛” 重點在「但是」之後。 “我很尊重你的意見,同樣地我也希望你尊重我的意見” 重點在「同樣地」之後。第三採取 “互動式” 的聆聽,選擇應該要知道的重點而不是別人說什麼就照單全收,同時把自己聆聽到的訊息說給對方聽,或是用預期的問話 「某某先生,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的互動可讓聆聽達到更好的效果。



三、作筆記: 


作筆記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技巧,有些人總是想將演講者所講的話字字句句記下,這樣反而無法集中注意力於聽講的內容,有些人則完全不作筆記,事後再回想時,一些事實資訊已無從回想。我們應如何在聽講時作筆記呢?通常最精簡的方式為記 “關鍵字” ,這樣便能集中注意力聽取大量的演講內容,事後我們可藉由關鍵字引出有關的知識,而關鍵字都是一些顯著的事實,如統計資料、年代、姓名及地點,但也要記得儘量簡縮,例如,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日本人開始撤離台灣” 可記成 “1945、 war II 、日撤台” 。而最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聽講後必須很快的將你記下的關鍵字筆記連結你還記得的演講內容,用自己的話寫出,當然還是以精簡為原則。因為如果不馬上複習的話,你對自己所記下的關鍵字會很快的忘記它原本真正的內容。

四、記憶能力: 


很多人認為學習就是記憶的觀念是錯誤的,學習的流程除了要看、要聽、要思考同時也要過濾,之後變成摘要做成筆記,最後才把這些資料記住,因此記憶力是學習能力當中很重要的一環,然而如何將所學資料長時間的記憶,不是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就能達到的。如果在記憶的過程當中能創造出事物間的關聯則能有效且長期的記憶。我們可用思達迪研習法所教的記憶主軸「圖像法」、「聯想法」、「連鎖法」。舉一個例子說明,假設我今天看了一本書,我摘要了以下的重點,郵局、54年、颱風、湖泊、花、天真……….,這些事物中,如何找出他們的關聯性,我們可用聯想的方式,儘量強化自己的想像力,我們可以想到「一個郵局、54聽起來很像 “武士”,郵局裏走出了一個日本武士」;「颱風把他吹到半空中」,接下來「颱風將湖泊的水吹成海浪」、「湖泊上長滿了鮮紅色的花」,天真是一個抽象名詞,我們可以聯想成「一個天真的孩子拿了一束鮮紅色的花」,如此連貫下來,就很容易將重要元素一一記憶起來。除了連結的方式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例如數字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較難記憶,除非覆述過很多遍,思達迪研習法有一整套系統,能將數字轉化成我們腦中已有的圖像,這樣不僅可以記很複雜且長串的數字資訊,而且記起來既輕鬆又有效率。



以上參考網路資料(但已找不到原始網頁)
按個人需要加以排序整理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讀書秘訣SQ3R——有效閱讀教科書的方法

讀書秘訣SQ3R——有效閱讀教科書的方法


很多學生覺得把老師指定範圍內的書念完是件最困難的事。Francis P. Robinson發展了一套簡單的方法:此方法命名為「SQ3R讀書法」。幫助學生能夠更有效率的閱讀教科書;這個包含了五個步驟的方法可以幫助你準備考試時更得對應手。
SQ3R 是 Robinson(1946)在 《Effective study》 一書中提出的,將閱讀的五個步驟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每個字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而成。
SQ3R代表什麼呢?S代表Survey即綜覽,Q代表Question即發問,第1個R代表Reading即閱讀,第2個R代表Recite即背誦,第3個R代表Review即溫習。概括來說,SQ3R代表學習過程中的五個步驟。以下分別說明:

步驟一:綜覽 (Survey瀏覽)


是指先將我們要研讀的範圍迅速、概略地瀏覽一遍,運用快捷閱覽技巧,了解本書大綱及重點。

(1)整體觀:章節的序(前)言、目錄、標題、圖表、摘要、概念。

(2)抓住主旨 : 注意閱讀第一段及最後一段。因為第一段通常會說明全篇的主旨,最後一段通常是全篇的摘要或總結。

(3)目的:了解內容架構、章節的分法及重點。

建議的作法是:當我們看書時,首先參閱緒論,再次翻閱全書各章標題作一通盤性的整理,其次在各章節段落裡找尋重要的關鍵字及參閱重要的圖解。用個人最大的共鳴心去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與標題之間的關係如何。經過細細的推敲後,常能增進學生們在分析、組織了解新資料的能力。
這是找尋內容大意的過程,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步。因為無論學習什麼,必須先明白大意,才能有系統的詳細學習。

要略略的綜覽一本書,並不算難,只要看序言和目錄便可。在序言中,作者會告訴你他寫書的對象、目的和範圍。看了目錄,你就會知道該書大致的內容和內容排列的次序。如果還要知道每章的大意,你就該看每章的大小標題、繪圖和表格了。

標題是用來標明每段的中心思想;如果你注意大小標題的編排方式和次序,又略讀每段的內容,就可明白整章的大意了。繪和表格常常是用來表達或整段的意思,所以在綜覽時應該加以注意。

提示

• 翻閱目錄(table of content),把章節大綱瀏覽過一遍。
• 快速的瀏覽導言(introduction)與摘要(summary)。
• 瀏覽主要的圖表。
• 瀏覽主要標題(heading)與副標題(subheading)。

步驟一大約只會花費你五分鐘的時間,但卻能幫助你清楚的了解這個章節所要闡釋的重要觀念和這些觀念之間的關連。

步驟二:發問 (Question提問題)


自發的提出問題,引起好奇心,增加內容的理解力,把篇名、章節標題、及其他關鍵字轉變成基本問題,可以使用5W1H(WHO人、WHAT事 、WHEN時、WHERE地、WHICH物及HOW如何→WHY為何? ),將書本的重點鋪成圖像式筆記。
求學問必須發問。發問使我們認清楚自己要學的是什麼。而且自問自答不但會引起我們學習的興趣,會使我們對所學的特別深刻的印象。自己找出來的答案,總比從別處得來的更易記住,而且記得更牢。

在綜覽的時候,你該問:「主題是什麼?」「作者要說的是什麼?」「作者怎樣證實他的觀點?」「我應該怎樣在報告或論文中利用這些資料?」這一類的問題。如果你現在能訓練自己常常這樣問,將來就會成閱讀時自然發問的良好習慣了。

提示

• 把書闔起來,問自已:「作者想傳達的重要觀念是什麼?」你可以根據步驟一所瀏覽的印象來回答,讓自已有一個清楚的架構。
• 把書打開,把第一個章節的標題變成問句,並且寫在標題旁邊,以激發你的好奇心及增強理解力。例如:某一章節的標題是積分技巧,你可以寫下的問題是細胞核是積分技巧有哪些?各類技巧其典型題目的形式為何?
• 在接下來碰到的每一個標題都是如此做。

步驟三:閱讀 (Read)


透過主動的、批判的閱讀,試著找出質疑處的答案,並將其理解及連貫,了解其來龍去脈。當你碰到某些細節或段落裏的主要概念,有助於解答你所提出的問題,你可以劃重點、做眉批、或用鉛筆做記號以加強印象。
以下是劃重點的原則
善用不同的「文字標註」、「線條」、「記號」等標記,來標記出段落 「主旨」、「主標題」、「次標題」、「關鍵字」、「重要術語」、「重點」,如此將內容結構化、層次化,便於掌握內容架構及往後的記憶。 讀完一個段落後再劃重點。假如邊讀邊劃重點,你後來會發現有些 重點其實並不重要。 不要劃太多重點。 在書上劃太多重點,反而看不出重點所在。原則 上每頁所劃的重點不能超過該頁資訊的百分之二十。有時只註記「標題」或畫「關鍵字」(猶如書籤一般) 來突顯該區段的概略內容,而不全部畫線,反而效果更加複習之時,僅看標題思考內容,思考不出來再詳看該區段文字。用雙線、曲線等把最主要的概念劃出來, 每段只劃一個 最主要的概念,並且只在其關鍵點劃線即可。
假如主要概念分散在 數段,可用1,2,3,等數字加以標示,以利記憶。用單線劃重要細節。通常每段不要劃兩個以上的重要細節,而且只在其關鍵點劃線即可。 對於最重要的概念可在書中空白處用星號「*」加以標示,以利於 複習。
重要的學術名詞的定義可用圓圈或線框註記。
重要的細節如定義、舉例、因果、步驟、比較、特徵等可在書中邊緣處用 「定義」、「例」、「因」、「果」、「步驟」、「比較」、「特徵」等字詞加以註記, 以利查考。 有技巧的劃重點 ,  就能達到猶如做讀書筆記的效果。

閱讀的方法有很多種,綜覽就是其中的一種。但是這裡所指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明白了大意,提出了有關問題以後的詳細閱讀。這樣閱讀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了徹底明白書中的詳細內容,但實際上也常常是為了要答習題,作報告或論文。
所以閱讀的速度不但不能太快,而且還常常要閱讀幾遍才能達到目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這是最長的一個步驟。

這種閱讀最要緊的的是積極。換句話說,閱讀時要緊緊記著自己的目的,積極地尋找自所要的。閱讀時也要特別留意表格、繪圖和用特種字體排印的詞句。前二者常常是簡潔的表達出書中的意思,後者則常常是代表內容的扼要。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必須評論自己所讀的。

對於非科學性的文章,尤其是要小心考慮作者的立場和立論。當你發現所讀的和自己的觀點有衝突時,更應該仔細思考,找出原因。這樣你就會漸漸的培養出健全的判斷力,更不致變成一隻蛀蟲了。

提示

• 詳細閱讀每一個章節,並且試著回答你在標題旁所提的問題。
• 把關鍵字或句子用筆標出來幫忙自已複習時容易回想與了解。
• 在課本的空白處寫下重要觀念的摘要。
• 在最可能出題的地方做一個記號。
• 閱讀不再是被動承受,而可以是主動搜尋答案。

步驟四:背誦 (Recite閱讀後的演練)


在你讀完每一節後,用自己的話、文字、思緒來陳述整理出的內容重點、心得和答案,並依狀況適當地於空白處或筆記上建立內容結構綱要、圖表,運用高效記憶術巧妙記 牢,防止遺忘,加深印象,特別是一些不太連貫的資料。
第一次覆述時,可以看著書本跳躍式的重組、重述、回想內容覆述要反覆數次直到能完全覆述、記憶背誦後 ,再繼續下一單元的學習。

背誦就是大聲的背念。當然死背書是無益的。但是背誦自己所理解的功課卻是學習的好方法。閱讀的時候,應該常常背誦要點。考試前溫習,更要多用背誦的方法。背誦使我們在讀書時不致作白日夢,幫助我們緊記學過的功課,也常常使我們察覺,糾正一些自己原有的錯誤觀念。

提示

• 閱讀完一個章節(section)後,把書本闔起來,練習回答你自已寫在標題旁的問題。
• 回答問題時儘量用你自已的語詞並且在適當或必要時舉出例子來。
• 在腦海裡記下一些關鍵字或語詞。

步驟五:溫習 (Review復習)


確保記憶,溫故而知新。特別在學習後與考試前,藉複習將學習心得做系統化整理,確保學習效果。複習時包括你的課文眉批、重點、筆記、綱要與圖表。複習最好在平時定期進行,且持續幾天直到成為長期記憶(沒有達到長期記憶就中斷 , 將前功盡棄) , 更不要到考前才臨時抱佛腳。

複習的步驟 :

首先重讀每章標題,試著依照精讀時整理的內容結構回憶重點, 然後記憶模糊、未理解的部份,對照筆記或原書,再重讀一次。初期採用SQ3R法讀書時 ,  會感覺太浪費時間,但如持之以恆的練習,必會產生良好的效果。當然SQ3R法並非一成不變,可以因學習材料與學習目的不同做適當的調整。
溫習的過程和綜覽相似。綜覽一章書的時候,是用大小標題來找出整章的大意。溫習的時候,是藉著這些標題使自己把各段的要點重複記憶一遍。第一次的溫習應緊接著前四步的學習過程,這樣要溫習的功課還未遺忘,而且也不多,溫習的時間就不會太長。

最後一次的溫習是在考試之前。這一次要溫習的書很多,而且也必須溫得熟。所以在考試前應預先規定充分的時間來學習,溫習時也應多用背誦的方法;而且在這最後一次的溫習之前,除了第一次的溫習之外,應該還有兩次的溫習。

提示

• 讀完整章並且做下重要的記號後,把課本裡你所摘要的或標記出來的重要概念重新看過一次。
• 試著了解這一章(chapter)所要強調的主題與重要觀念及它們之間的關聯。
• 試著回想或寫下主標題下的副標題,來檢查一下自已是否記得這一章的主要內容。
• 把每個章節(section)用紙或書蓋住,試著回想這個章節的重點。
• 把紙或書拿掉,對照看看書上寫的和你回想的是否一樣。利用下表組織您所

閱讀的資訊,記下章節名稱、主標題、副標題以及主要內容,試著說出章節的重要觀念,並找出串連教科書順序安排的理由。


本篇資料參考以下網路,請上網搜尋"SQ3R"
http://ctld.ntu.edu.tw/_epaper/news_detail.php?nid=287
http://rainwoodwood.aqu.0lx.net/wordpress/?p=14
http://zh.wikipedia.org/wiki/SQ3R%E6%96%B9%E6%B3%95#.E7.B6.9C.E8.A6.BD
http://student.tnnua.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2&pageID=582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_jhuW426Mo
上網時間2013/9/15 10:15

閱讀哲學的方法

閱讀哲學的方法
哲學的內容非常廣泛,基本上它是要以人的理智去瞭解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哲學不但追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還要將這種道理付諸實行,因此哲學對於人生有一種引導的作用。哲學與實際人生之所以能夠結合,就在於這第二點上面。一般說來,哲學有理論的層次與實踐的層次,實踐是應用的結果,理論則是應用的根據。
研究哲學是有步驟的。第一步要設法弄清楚自己的思想,這是屬於方法論的問題。方法論裹面最主要的科目是理則學。把理則學唸通之後,知道什麼叫做概念,概念如何組成判斷,判斷如何才是真的與偽的,以及如何從事正確的推論,一路下去。
掌握理則學之後,才能進一步去研究知識論。知識論是什麼呢?它研究認識的主體、客體與作用。人在世界上要想認識宇宙的一切、身邊的環境、甚至於我們自己的時候,就有認識的主體、認識的對象,以及認識的作用出現。知識論研究如何才能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要從正確的思維出發,研究如何才能不被對象所矇蔽。經過正確的認識,發現對象的真正面目之後,就要設法探討:宇宙是什麼?宇宙中的時間是什麼?空間又是什麼?物體的性質如何?因果關係是否存在?這些問題在歷代中國與西方,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因此,我們在研究知識論之後,進一步還要研究宇宙論。宇宙是我們生存的環境,如果我們對宇宙不瞭解,或瞭解得不夠透徹的話,就很難安身立命。瞭解宇宙之後,還要進一步研究形上學。「形上」這兩個字在中國早就有了,易經繫辭傳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人一旦掌握到形上學的基本原理,下一步就要把這種原理應用在實際人生裏面,因此我們就有了人生哲學。人生哲學範圍很廣,包括一切實踐與應用方面的哲學,像倫理學,教你怎麼樣做一個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人應該如何才能成為一個人;又像美學,教你怎麼樣欣賞藝術品;還有政冶哲學與宗教哲學等,這些都屬於應用哲學的層次。
現象學是研究現象的學問.它的目的何在?在於現象的本質,就是現象的背後的「本質」。所以我們講現象學做為一種哲學方法的時候,是指要透過對現象描述的方法,掌握住現象後面的本質。因此,它是一種探求本質的學問。如何探求本質?要設法描述,描寫你所見到的現象是怎麼一回事,在這描寫的過程裏面,有所謂的「存而不論」。「存而不論」是一種方法:
第一步 就要把主觀的喜、怒、哀、樂化掉。
第二步 要把外在的瞭解或先入的成見去掉。
換句話說:你第一步要把主觀的情感及意願去掉,然後把你所接受到的成見,以及聽別人說如何如何這些外在的知識,也要設法去掉。
第三步 你要設法親自看看事情是怎麼回事,然後再加以描述。這個時候是一個單純的我,面對一個單純的事情,我是一個能思的主體,能夠思考;事物是我的所思、是個對象,我現在面對面看仔細,把這層紗揭掉,直接加以瞭解,加以描述,所以經過幾層的「剝落」或「存而不論」,到最後面對現象本身加以掌握。所以在現象學裏面,基本的方法就是一層層的超脫。你想要認識宇宙本身的實體是怎麼回事,你想要知道人生到底是怎麼回事,就要先從一些外在的現象超脫。
結論
第一點是「培養思考習慣」。我們平常生活在世界上,對於宇宙萬物總有一種好奇的感覺,雖然說「太陽底下無新事」,事實上每天還是不一樣的,希臘哲學家說:「濯足長流,舉足復入,已非前水。」你把腳伸入流水,當你再伸入的時候,水已經不一樣了。整個宇宙不斷在變動中,人的生命也是一種變動的過程。所以第一步要養成思考的習慣。人是理性的動物,有思考的能力,所以面對任何事情、任何狀況都要先想一想,這種狀況對我有什麼意義?我如何掌握這種狀況,利用這種狀況,使它增加我本身的知識及見解,換句話說,不要把任何東西當做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點是「掌握整體觀點」。你經常運用思考,對於宇宙跟人生的現象加以思考、加以體認加以瞭解以後,就會慢幔發現,宇宙人生不是分割成片片段段的,而是一個整體。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是連續的。所以我們聽到一些格言,如「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好像人應該不斷地改革,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沒有昨日的你的話,怎麼會有今日的你呢?所以人應該知道,生命是一個整體。我們為什麼談倫理道德?因為我們應該替過去的、現在的與未來的自己負責。一個人是自由的,就會為他所說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負責任,由責任意識才產生倫理:如果一個人沒有自由的話,就沒有倫理可言了。
第三點是「確立價值取向」我們把生死看成一貫,才能把宇宙人生看成一個整體。掌握整體觀點,就不會讓別人各個擊破,才能建立你的價值取向。許多哲學家和偉大的人物會有定見和遠見,原因即在於此。孔子說:「殺身成仁」,孟子說:「捨生取義」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成仁取義之後我就沒有命了。那麼成仁取義比命還重要嗎?這就要靠定見及遠見。他們知道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把自己的人格給出賣了。
最後一步是「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這四個字聽起來很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一個人滿口仁義道德,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樣,這樣的人,不但不是一個哲學家,反而是一個小人。那麼我們如何去檢證呢?用我們的觀察,「聽其言而觀其行」,即使在聽其言裏面還要分辨,怎麼分辨法呢?就是用我們前面所說的一些方法。

引用自總修院〈方法論〉課程資料